| 《渔童》 |
| 《小蝌蚪找妈妈》 |
| 《三个和尚》 |
| 《大闹天宫》 |
| 《山水情》 |
| 《葫芦兄弟》 |
| 《黑猫警长》 |
|
上海美影厂是中国动画业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一艘万吨轮,它体积巨大且五脏齐全,但却老化严重。
1 华丽开场
对中国80后来说,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海美影厂”)的动画片牢牢占据。
“上海美影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大师级的艺术家,在那里曾经诞生了一系列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特殊工艺的动画片,享誉国际,不啻为中国动画的活化石。”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对记者表示。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滩是个造梦的地方。而“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和万超尘的动画梦,则始于美国弗莱谢尔兄弟的动画片《逃出墨水井》。在完全自学手工的条件下,万氏兄弟完成了中国最早的动画电影《大闹画室》。
2007年10月,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硕士生导师段佳曾受邀在美国西海岸讲学,有人问她:“中国动画有颜色吗?”
“中国动画有那么辉煌的历史成就,竟然完全不被国外所了解。”段佳对记者回忆说。
“你们有没有向日本人、美国人学习过?”在一次演讲中,一个在座的韩国人问道。
“的确,我们的动画鼻祖万氏兄弟,因为看美国弗莱谢尔兄弟的《逃出墨水井》着了迷,曾向美国人询问过制作技术。”段佳坦言。
美国人笑了。
“但没有得到回音。”段佳不动声色地接着说,“所以就自己动手。1923年制作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动画片,它也是真人动画合成的。”
美国人严肃了一点儿。
“1939年,日本人已经占领了东三省,‘东方好莱坞’上海成了一座孤岛,万氏兄弟看到迪斯尼的《白雪公主》后,想做一部也是关于公主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段佳继续。
美国人又笑了。
“可是万氏兄弟的公主与迪斯尼不同,铁扇公主是一个坏公主,而这部影片是号召中国人团结起来抗击象征日本侵略者牛魔王的。”段佳正色道。
美国人严肃起来,多了一分尊敬。
于是,1940年万氏兄弟制作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而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诞生于1937年,仅仅早了3年。
今天,90后、00后这些中国年轻一代脑海中的动画几乎全部来自美国和日本,却很少了解到,早在20世纪早期,中国动画就有了华丽的开篇。
2 “中国学派”的崛起与沉寂
1957年4月1日,脱胎于东北电影学院美术片组的上海美影厂正式成立,漫画家特伟成为首任厂长。此前为战乱所累的万氏兄弟也相继回到了上海,加入了上海美影厂,成为厂里的灵魂人物。自此,中国动画开始进入辉煌期,代表作即是万氏兄弟酝酿了20年的《大闹天宫》。
“摄制组全体同志画稿近7万张,终于使孙悟空的动画形象出现在银幕上,实现了我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导演万籁鸣回忆这段历史时曾说道。这部电影使上海美影厂的招牌随之一起响彻国内外。1965年,《大闹天宫》上集在伦敦电影节获得金奖,之后在44个国家连续放映,引起轰动,被认为是中国动画史的巅峰之作,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在计划经济时代,作为国家计划的一部分,国家对电影采取统购统销,上海美影厂和动画师们根本不用考虑钱的问题,他们尽可以心无旁骛地进行艺术创作。
在宽松的氛围中,上海美影厂开始“探索民族风格之路”,除了题材、立意、形象、布景等设计之外,还运用了剪纸、木偶、水墨画、皮影、折纸等中国传统工艺作为表现形式。随着木偶片《神笔》(1955)、水墨片《小蝌蚪找妈妈》(1960)、《大闹天宫》(1964)及《三个和尚》等在国内外屡获奖项,“中国学派”开始形成,并且成为一股鲜明的力量席卷世界动画业界。
在当时的上海美影厂,除万氏兄弟之外,也新崛起了一批动画大师,如特伟(《山水情》)、靳夕(《西岳奇童》)、阿达(《三个和尚》)、胡进庆(《葫芦兄弟》)等。
上海美影厂一级摄影师、一级导演胡兆洪对记者回忆说:“那时上海美影厂老前辈们都称得上是国家顶尖的艺术家,是文字、绘画等方面的能工巨匠。”
随着他们的退休,从20世纪80年代起,上海美影厂的创作力也迅速凋萎,再未能产生一部经典作品。“中国学派”陷入沉寂。
3 被市场摧垮的神话
今天,老工艺在上海美影厂基本不存在了。“那些是前辈老先生们对动画艺术的探索曾经到达过的境界,但也不能老在那儿呆着。还是要吃饭和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胡兆洪略带遗憾地说。
“这是投资回报的问题,像剪纸、水墨等等说到底都是手工活,要靠手绘,成本很高,像水墨动画的成本是普通工艺的3倍,但电视台的收购价是一样的,我们为了保持工艺不失传,只能做一些艺术短片和广告片。但即使这样也很难收回成本。”上海美影厂副厂长朱毓平解释说。
成本,盈利,这些对曾经的上海美影厂来说完全陌生的名词,却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给了它当头一棒。
“有人将美影厂的没落归咎于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转轨,但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才已经开始大量流失。”朱毓平说。
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国外动画片大量涌入,撼动了上海美影厂在中国一枝独秀的地位。与此同时,广东成立了大批动画公司,主要为国外厂商进行代加工。
“这些公司从上海美影厂挖走了许多人,我们先后有近百个主创人员流失到南方。那时在上海美影厂一个月收入是100元~200元,但南方给出的薪水从2000元到上万元不等,吸引力太大了。”朱毓平回忆说。
上海美影厂也渐渐开始有了盈利意识。“我们开始没有做系列片的经验,一开始我们是给国外加工系列片,既可以有不错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学习到了国外制作系列片的方法。同时在薪酬上面,我们也改变了原来固定奖金的方式,而改为酬金制。干得多就收入多,干得少收入就少。”1984年9月担任上海美影厂厂长的严定宪回忆说。
这没有挽救上海美影厂的颓势。20世纪90年代,上海美影厂迎来了更艰难的体制改革时期。原本上海美影厂享受拨款,国家定价收购、限量生产,每年40本左右,动画片是10万元一本,木偶片八九万元。而20世纪90年代起,这个统购统销制取消了。上海美影厂断奶了。
“1978年改革开放的时候,有关部门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还不够清晰,对动画产业扶持和保护的力度也不够,直到今天才突然发现日本和美国居然可以用一部动画片发行全球,一个半小时赚几亿甚至几十亿元人民币。日本的《数码宝贝》开发了14年,从电视动画到衍生品,截至2009年年底,已经发行到了80个国家,产值超过3000亿元。”孙立军告诉本刊记者。
尽管在中国的动画市场中,上海美影厂拥有较强的制作与发行能力,但是20世纪80年代起形成的人才断层很难修复,再加上内部体制的问题,这个曾经的神话还是破灭了。
4 辉煌难再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尤其是中国动画产业链尚未形成的情况下,上海美影厂不得不艰难转身。
上海美影厂一直是国内动画系列片的重要供应商,但做电视动画却是上海美影厂的一块心病。“只要不让我们做电视动画,我就可以说我们不缺钱。”
朱毓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300万元房地产收入;几十年积累下来的3万分钟的授权片库加上海外销售,每年有上千万元版权收入。
“我们什么都不干,日子还好过些,可是一拍电视动画就赔本。”
2000年,上海美影厂和中央电视台动画部被确定为一南一北两个动漫主干基地。虽同为主干基地,央视动画部与上海美影厂待遇完全不同。上海美影厂作为企业要自负盈亏,而央视动画部获得国家资金支持其制作动画片,并享有央视这个播出平台。
对于动画企业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收购价与成本价的严重倒挂。目前,国内动漫播出的主要渠道仍然是各大电视台,他们所能提供的播出时段与国产动漫目前10多万分钟的年产量相比,远远不够。同时,电视台还掌握着动画片收购的绝对议价权。
“现在各地给了补贴政策,比如在央视播出每集补1600元,地方台每集900元不等,企业在地方政府压力下蜂拥到央视,导致央视收购价更低,也就每集八九百块到两千块不等。而动画片的制作成本每集大概在1万块左右。”朱毓平说。
电影市场的活跃则使上海美影厂把重点重新放回电影制作上,毕竟这个领域是上海美影厂的优势。
然而,不管是1999年的《宝莲灯》,还是《马兰花》、《勇士》,票房似乎都不尽如人意,这些影片本身也失去了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学派”的光彩。
2008年取得不俗票房的翻拍片《葫芦兄弟》,也饱受诟病。“没有进行二次创作,只是把20年前的旧作拿出来重新剪辑配音了一下,看不到创新。”华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聂欣如直言道。
“我个人期望上海美影厂应该以电影制作为主,成为最大的国有中国动画电影制作企业,始终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而从上海美影厂的配置和人员状况来说,我们也正在调整为以电影为主。”朱毓平说。
但在一些人看来,上海美影厂要成为中国的“梦工厂”,也许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现在的上海美影厂状况我觉得很不好,差不多已经空心化,不管是人才还是市场适应能力都欠缺。如今只剩下历史的记忆,而这些都只能成为记忆而已。”一位资深业内专家叹息道。
(据《瞭望东方周刊》)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