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支招
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退休金保障制度,把财政提供的公务员退休金纳入社保基金统一管理使用;
建立区域内统一的退休人员退休金发放标准;
退休金制度实行国家财政兜底的补贴政策,确保退休金足额、按时发放。
最近,互联网上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制度并存的“退休金双轨制”,再度成为热点话题,引起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
不同群体养老待遇的差别从何而来?怎样填平收入分配差距?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养老收入鸿沟”渐成热点
“退休金双轨制”指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制度并存。
“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与企业的养老保险金差距过大。”来自企业界的赵林中代表说,企业的“政转企”干部或以干部身份在企业退休的人员,其养老金待遇只有公务员的1/2或更低。
赵林中说,不少企业职工称“企业退休人员热热闹闹几百元,机关退休人员不声不响几千元”,这是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热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政协副主席范谊在会前调查了解到,当地30多名国有企业退休老干部的退休金不足2000元,而同他们一同参加工作的行政副科级干部退休后每月实际收入近5000元,一名县级机关当门卫的退休人员每月也能领到4600元。
国家已注意到两者的差距,从2000年到2005年,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年均增长13.07%和11.48%,同期企业退休职工的收入年均增长仅6.92%。
“公务员的退休金是财政拨款,没有社会化,许多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也没有社会化;而企业则是通过市场化运作自行缴费。因此两者一个是退休养老金性质,一个是社会保障性质。”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说。
养老“双轨制”改革之痛
长期研究宏观经济的程惠芳代表说,中国面临着“老龄化”趋势,按照现有福利水平,必须考虑到财政收支平衡这一问题。
周天勇说,财政过去对事业单位的供养规模没有控制好,很大一部分财政支出用于庞大的供养费,因为毕竟不少事业单位做的还是行政的工作。现在推行的改革肯定要触及这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的利益,可如果不改,财政又日趋吃紧。这种两难的境况还需要创新办法来解决。
资料显示,最初实行养老保险“双轨制”时,财政负担并不重,时至今日,全国事业单位总计超过120多万个,职工约3000万人,是国家公务员的4倍以上,占财政供养人数的八成。
“靠财政拨款发放养老金的人员,80%在事业单位,这项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先让这部分人与企业职工养老待遇看齐。”赵林中代表说。
然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十分艰难,也有阵痛的过程。一些专家和不少来自事业单位的人大代表说,改革引发了一些事业单位职工的担忧,即自己退休收入是否也会下降;而且,按照改革设计,即使事业单位和企业一致了,其与机关公务员之间形成的“新双轨制”,依然有“鸿沟”存在。
缩小“落差”需多措并举
周天勇指出,养老收入的差异实际上相当复杂。比如有的事业单位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不纳入社保体系;有的事业单位进行了企业化改革,通过市场运作自行缴费。在企业中也有类似情况。因此,同样是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也有不同标准,内部也需要逐渐拉平。
范谊代表与黄文仔委员等指出,养老保险是财富再分配的一个内容,而再分配原本是用于校正分配差距过大的救济手段,因此,退休金发放应该一视同仁。第一,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退休金保障制度,把财政提供的公务员退休金纳入社保基金统一管理使用;第二,应建立区域内统一的退休人员退休金发放标准;第三,退休金制度实行国家财政兜底的补贴政策,确保退休金足额、按时发放。
代表、委员认为,社会对“养老待遇公平”期待已久,无论从社会公平角度考虑,还是从财政负担考虑,养老制度改革都必须在“深水区”继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