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洛阳大宅院:隐身街巷内,剥落时光中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0 年 3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春秋 生活民俗系列

洛阳大宅院:隐身街巷内,剥落时光中
本报记者 孙钦良 文/图
洛阳大宅院。
  洛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本应留下许多大宅院,遗憾的是,洛阳的高门大宅偏偏很少——如今能看到的大宅院,大都朱颜凋落、残破不全了。只有做了“洛八办”的庄家大院,仍保持着原有的规模和气派。

  住

  洛阳大宅院:隐身街巷内,剥落时光中

  洛阳老城素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这里的“九”、“十八”、“七十二”,是九或九的倍数,意指街巷之多,并非实际数目。有人曾经较过真,去查老城街巷的数量,结果发现并无“七十二胡同”,“有名有姓”的胡同也就10余条。但旧街道确实不少,新中国成立前夕有225条,一些深宅大院隐藏在街巷中,找起来还真不容易。

  据《洛阳市志》记载:洛阳富户的大院落,亦可称大宅院,样式繁多,通常为三进院,即有临街房、厢房、过厅、上房;个别人家还有后上房,即所谓四进院。走进这样的院落,入大门即为一堵照壁,用于遮挡院内隐私,临街房与厢房中间设一道门,在过厅与厢房之间还有二道门。三间头宅院在临街房的一头开个半圆形墙洞,安上两扇门。五间头宅院中,也有在厅两边各留一间作为“栈道”的,每逢婚丧、祝寿等大事,搬运东西均从“栈道”出入,不影响过厅会友接客。这样的大户人家都有跨院,即正宅的附属部分,跨院里有水井、石磨、石碾、粮库、佣人住房以及鸡鸭圈。

  大户人家住宿一般这样分配:长辈住上房或厅房,晚辈住临街房或厢房,佣人大多住在跨院中。洛宁人把跨院叫别院,佣人和长工都住在别院内,牲口棚也在别院内,方便佣人照顾牲畜。另外,若有私塾,也在别院安置,磨坊和鸡窝等也都在别院,不能安置在正宅内。

  一般百姓人家则无别院,只有一房一屋,或者一院住数家,用砖石或土坯盖门楼,也有用树枝、竹、木作为门者。正是穷人住宅的简陋,才反衬出富户住宅的豪华,贫富人家在住宅上形成鲜明对比。  

  洛阳老城的住宅,无论贫富,都想有个坐北面南的院落,这样可以接纳阳光。位于贴廓巷的庄家大院,却是与众不同,四进四合院,坐南朝北,大门朝着贴廓巷,后门临着九都东路,“战线”拉得很长。

  需要说明的是,老城共有两个庄家大院,这一处是庄延珍家的大院。庄延珍清代中后期由河北高阳来洛,靠经营酱菜、酱油发家,买地建房,四进大院,三院相连,建筑为砖木结构,石雕台柱、木刻花饰、雕花门窗,院后有花园。此院落清末被卖给了吕欣然,后被民国政府没收,八路军租用设了办事处,现为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

  记者这次为写大宅院,再次来到这里,看到这里的建筑,是沿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北向南主要建筑依次为临街门房、前厅、中厅、后厅。前厅和后厅建造得很高大,富丽堂皇,是全院建筑群的核心部分。前厅是短时会客之地,中厅用以接待贵宾,家属及内亲在厢房活动,长辈在后厅主持家务。

  院落内“硬件”设施齐全:两旁是厢房,都是两层建筑,由家中子女居住,上层是姑娘们的闺房,下层是男孩子的卧室。整个院落前低后高,取步步高升之意。院中屋面皆为青色小瓦,远远看去,黛色一片,屋宇连栋,气象庄严。屋面为前后两坡,屋檐短小,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是典型的硬山式建筑。

  院落内“软件”也很到位:工匠们极为细心地雕饰了建筑构件,厅堂下的柱础是石雕作品,门扇上的雕饰是木雕作品——既有醉眼迷离的刘伶、幻影飘飘的八仙、凌波微步的洛神,也有傲然开放的牡丹,处处彰显深宅大院的阔绰。

  像庄家大院这样保存完好的宅院,在洛阳已属凤毛麟角了,非常难得。目前在洛宁,还能找到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但也风化在历史烟尘里,只剩下残垣断壁了。民国时期,洛宁县有许多大宅院,一些大户将一座主院与几座别院连为一体,构成规模宏大的互通式建筑群,纺织、喂养禽兽以及家庭作坊、打场、磨面等活动都可关起门来进行,形成封闭的小社会。这类建筑动辄占地2000多平方米,设有三层楼,平时居住,战时御敌。

  民国时期匪患严重,富户不得不集中力量护院防匪,所以院墙都有一丈多高,墙上拉有铁丝网,并建有能够瞭望和防御的三层炮楼,俗称“转脚楼”。洛宁上戈乔家大院的炮楼,至今还可看到痕迹。吉利白坡富家的四合院,还在院落架上用铁丝编成的网,网孔很小,呈方形或菱形,俗称“蒙天网”,钉在四周墙上,网上缀铃铛,一有风吹草动,铃铛作响,别说土匪了,一只鸟也飞不进去。

  洛阳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豪门大宅了。就老城而言,目前留存的百年老宅有——

  史家大院:营林街18号,院宽30米,深80米,有房屋76间,其中临街10间,过厅20间,上房10间,对厦36间。青砖青瓦,梁柱彩绘,方砖铺地,院院相连。史家于明代中期从宁波来洛为官,所建大宅是洛阳明清时期最大的私宅,世代书香门第,后人史保安乃清朝光绪年间的翰林。

  马家大院:西大街91号,占地1500平方米,坐南朝北,为七间头四进式四合院,有房屋72间,其中临街房7间,过厅14间,二厅7间,上房14间,对厦30间,属明清风格建筑群,距今100余年。马家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洛,开设当时洛阳最大的典当行,由此发家治业。

  庄家大院:营林街27号,与贴廓巷那个庄家不是一家,明洪武年间由洪洞县迁洛,做布匹生意发家,在洛阳开设5家布店,建造多个四进式四合院,院院相连,规模颇大,有房屋48间,坐北朝南,大门上有石匾。

  张家大院:农校街32号,清代由陕西来洛,经营洋布发家,在南关、农校街等处购买多处房产,清末在察院街(今农校街)购一座五间头四进大院,占地2000平方米。大院大门在临街房正中,围墙内两侧设便道,有花园。但因其后代抽大烟,家道中落,将田地房产卖尽,又遇家中失火,建筑已经坍塌殆尽。

  洛阳民俗学者董高生认为,由于近现代洛阳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下降,大宅院的规模根本无法和山西相比,而且这些破落的宅院亟待抢救——隐身街巷内,剥落时光中,这便是洛阳百年大宅院目前的写照…… 

  衣

  抱肚荷包:

  贴近肚皮的艺术品

抱肚荷包。

  荷包,是指佩于腰间的囊袋,分为抱肚荷包、腰带荷包、裢褡荷包三种。抱肚荷包贴身佩戴,紧拦肚腹,装香料或男女之间的纪念品。腰带荷包类似于现代腰包,用腰带扎于腰际,用来装贵重物品。裢褡荷包能够搭在肩上,装铜钱、银元等。

  其中抱肚荷包最为“暧昧”,刺绣中渗透的情感也最为绵密,如图所示之抱肚荷包,乃从洛阳民间征集,全名为“连生贵子”抱肚荷包,是女子绣给自己的,用来鞭策自己要努力生育。由于莲具有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特点,“莲”与“连”谐音,所以寓意“连生贵子”。 妇女绣了这样的荷包,紧贴着肚皮穿上,告诫自己时刻不忘传宗接代的责任。

  食

  老城不翻汤:

  清代就有的汤

老城不翻汤。

  旧时,一般人家开不起饭店,地方小吃都是挑担经营。

  不翻汤早在清代就有了,起初也在担子上,后来搬到三轮车上。顺城街刘彦家、吉市胡同张家、南关王新有家、民主街李明仁家都经营不翻汤,都是“老字号”。

  所谓不翻汤,是将绿豆糊用小勺摊在小鏊子上,不用翻就熟了,配以骨头汤或鸡汤,汤内放有虾皮、紫菜、粉条、香菜、海带等,食之味酸辣,消食开胃。不翻汤的汤,用牛骨熬制,吃时依各人口味可放辣椒、胡椒等。如今,老城民主街口仅剩一家,下午5时半出摊,一男一女两位老人经营,一辆车上架起一口大锅,配菜都放在案板上。

  除洛阳之外,栾川有不翻饼。传说康熙帝暗访民情,途经栾川大清沟,长途跋涉后又渴又饿,看到一老妇正在烙饼,便上前讨要。妇人说:“饼未翻,请稍候。”康熙帝说:“不翻!”抓起便吃。从此,人们将净绿豆粉加入鸡蛋、食盐,兑水调成糊状,在锅中倒入食油,再将一勺面糊倒入锅内,上盖,至饼微黄时即取出食用,即为“不翻饼”。

    行

  婚轿:

  轿车改装出来的花车

旧时婚轿。

  旧时民间除专用花轿外,还有把轿车改为婚轿的。

  图中所示的轿车征自洛阳民间,披上红绸后,变成一辆婚轿,看上去也很喜庆。

  婚轿不如花轿,有轮子,不能抬,新娘就得寂寞一点儿,一路上听不到“轿夫歌”。另外,骡马拉车前行,牲畜不懂规矩,一路难免放屁,新娘就很难堪。所以稍有钱的人家,都尽量雇花轿和轿夫,一路听着轿夫的调笑,图的是人气和热闹。但迎娶新娘路程太远的,必须用这种改装的花车,骡马走远道保险,可保风雨无阻。

  这种婚轿到了婆家门前,新媳妇下轿不容易,需要有经验的赶车人管住骡马,让骡马保持安静,新娘才能从高高的车上下来。如果是花轿,就方便得多,轿夫一声喊,花轿便落地,新娘一抬脚就站到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