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兴武在山上育苗。 |
|
在洛宁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有一位六旬老人,6年来他栽下约15万株树苗,把近600亩荒山变成茂密树林。他在距村子5公里的半山腰开凿一孔窑洞,一年有四五个月住在其中,用心呵护着这片树林,一个人孤单并快乐着。
我们听说此事后,迅速前往洛宁山区探访,一睹他的护林生活。
老人叫王兴武,今年61岁,家住洛宁县长水乡平峪村。我们赶到村子时,恰好碰到了老王,他扛着镢头正要上山栽树。
我们跟着老王,去寻找那孔山间窑洞。沿着村北一条山沟,我们向东走了几公里,沿途都是碗口粗的杨树,这都是老王栽下的,树龄在五六年。
步行半小时后,我们沿着一条羊肠小道开始爬山,爬到半山腰,一片吐着嫩芽的刺槐林映入了眼帘。不远的前方有一孔窑洞,那就是老王的“山间住所”。
窑洞不足10平方米,里面有一张简易床,上面放着一床被子;除此之外,还摆放着打药筒、水管、镰刀、药物、煤油灯……在窑洞外南侧,是一个简易的厨房:一个灶台,一口铁锅,灶台上方的墙壁被烟熏得黢黑。
从2004年冬天起,老王每年要在这儿住四五个月,尤其是春季,几乎天天住在这儿。
老王说,春天要栽树,爬上爬下不方便,于是就住在这里;而且树苗最怕牛羊啃,得小心看护。
老王说,大部分树苗是他在山下地里培育的。栽种时,他每次背300多棵上山,百十斤重,约摸够一天栽的。这种日子久了,他在山坡上走出了一条路。
2004年,王兴武顶住老伴压力,向二闺女借了1.5万元,承包了村里近600亩荒山。当年冬天,他开始上山栽树,那一年栽了3万多棵刺槐。次年春上,看着郁郁葱葱的小树苗,他心里乐滋滋的。可是,高兴并未持续多久,打击突然袭来。2005年夏,洛宁大部分地区遭遇大旱,该村100多天没下一滴雨,3万多棵刺槐枯萎了2万多棵。这让老王心疼不已,妻子唠叨的话语时刻在他耳边响起。
“我差一点儿撑不住,干不下去了。”王兴武说。孩子们看着垂头丧气的父亲,安慰他振作起来。后来,他开始自己育苗,补栽死去的刺槐。同时,他又花费数千元购买柴油机、发电机、水泵等,从山沟里抽水浇灌小树苗。“离池子近的树坑用水管浇,远处的就得挑水浇。”这样一来,树苗成活率从三成提高到八九成。
几年下来,王兴武栽下了大约15万株树苗,以前的荒山变成了茂密的树林,老王也为此投入了近9万元。
“山沟里种的是杨树,山坡上栽的是刺槐,这几年杨树噌噌地往上蹿,咱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晚上睡在窑洞里,想一想,再受苦受累也值!”
在老王的带领下,村民们也纷纷加入绿化荒山的队伍中。“都是被咱带动起来的。”栽树经验老到的老王,还常帮村民选苗、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