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晚报》报道了这样一个新闻事件——晓琳(化名)大学毕业后,通过网络从事自由职业,但在机关当领导的母亲却认为这“工作”不稳定,四处张罗让她进机关端“铁饭碗”。晓琳屡次拒绝未果,受不了母亲念叨,25岁的她赌气从25楼纵身跳下……深沉的母爱竟成了“杀”害女儿的武器。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眼下,又有一批应届毕业生面临择业与就业,虽然晓琳的悲剧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市民看法
爱需要相互理解
同样也是公务员的顾先生很能理解晓琳母亲的良苦用心。他说,他们这一代人经历过许多贫困和磨难,深知一份稳定工作对生活的重要性。子女是父母梦想与希望的继续,无论吃喝拉撒、坐卧言行、学习工作、家庭婚姻,父母都会多帮孩子想想。不过,家长还是要参与不干预。毕竟,父母的任何期望只有取得孩子的认同后,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位于黄河路上的市人才市场外,与儿子一起来了解就业信息的吕女士聊起晓琳这件事。“天底下父母的爱最无私。哪个父母不希望儿女幸福?”吕女士有些激动地说,就业形势短期内不会有改变,当子女的要理解父母。她周围很多朋友都是从孩子一上高中就开始操心其将来就业的事了。
作为高校应届毕业生,吕女士的儿子小何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了。对父母而言,工作稳定最好,而年轻人则更渴望实现自身价值,活得开心。家长还是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不然,就像晓琳这个例子,爱成了负担,一旦超过极限,就会变成伤害。
专家观点
爱不该成为伤害的借口
省荣康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高级心理咨询师李曙亮说,晓琳的职业选择并没有错,但是她最后的选择却是极端错误的!如果能多和母亲沟通交流,也许就会避免悲剧的发生。
李曙亮进一步分析,在该事件中,母亲有没有错?女儿已经25岁了,她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权利。别说25岁了,就是15岁,作为母亲,是不是就可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爱一个人并没有错,错的是表达爱的方式!心中有爱,不仅要表达出来,而且要正确地表达。过分地表达,情绪化地表达,不停地念叨……好心变味了。“爱”得多了就成了负担,让人难受啊!
李曙亮提醒父母,孩子虽然是我们身上掉下来的肉,是我们的后代,但孩子是另外一个个体,是另外一个人!他有他的意愿,他有他的权利。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能把我们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爱一个人,就要给他空间;爱一个人,就要给他自由;爱一个人,就要尊重他自己的选择;爱一个人,更要尊重他自己的感受!“爱”不能成为伤害别人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