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河洛春秋
生活民俗系列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0 年 3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春秋
生活民俗系列
记者 孙钦良 文/图
  货郎是一道遥远的风景,是负重的行走,是如歌的巡游,时至今日,街巷里已难觅踪影了。令人高兴的是,记者居然找到了一副货郎挑,它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洛阳民俗博物馆内,虽油漆剥落,但构件齐全。

  行

  货郎走四方 路迢迢水长长

货郎挑

  这副货郎挑,通高130厘米,由两个盛装货物的长方形挑子和一根扁担组成。它的主人曾经挑着它四处行走。

  据专家介绍,旧时行旅,有空手行走和负重行走两种形式。货郎是负重行走者,这类小贩租不起商铺,只好挑担经营,俗称“行商”。

  在豫西地区,货郎最受欢迎,八百里伏牛山车马难行,正需要有货郎翻山越岭来送货。所以货郎有功劳,在服务偏远地区人民生活、推动物品交流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他们的行走,使得日用百货直接到达住户门口,为妇女送来针头线脑,为男人送来火柴烟丝。

  洛阳人不贬商。《隋书·地理志》中说洛阳“其俗尚商贾,机巧成俗”。洛阳人不但不轻视商人,还提倡经商,讲究买卖技巧,而经营货郎挑的生意人,都是做小本生意的,更需有买卖方面的技巧。一般来说,货郎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得有小本钱,好买个货郎挑子,进一些小商品;第二得有力气,腿脚必须好,一天走上百里路不嫌累;第三是能说会道,具有亲和力,到了陌生地方能迅速展开生意,能和嘁嘁喳喳的妇女以及小孩子打成一片。

  货郎吃四方,挑担走山水,必须能吃苦。半路一场雨,涉水一阵风,早起露水多,遇狼心胆惊。他们一般都在偏远的乡村走动,夏天头顶烈日,冬天顶风冒雪,走到黄昏时分,投宿别人家中,少不了央求再三,若是错过了饭时,也只能用小商品换口凉饭吃,实在是辛苦。

  货郎俗称“杂货佬”,这一称谓多少含一些贬义。如今上点儿岁数的人,还可在儿时记忆中寻觅到货郎的身影:半晌午,村头出现了一个货郎挑,那货郎快步走来,一根扁担挑在肩上,两端用绳子吊着两个很大的竹筐,里面全是农村人需要的针线、花布头、染料等。竹筐一旦打开,便呈现出一个“花花世界”,拨浪鼓一敲,不管大人小孩,也不管在干什么,都一窝蜂围拢过来,把货郎挑子围个严严实实。

  女人们自然要品头论足一番,有看上的物件,就派小孩回家拿多日积攒的鸡蛋或是塞在墙缝里的头发,交给货郎交换商品,其间定然要经历一番讨价还价,彼此间说说笑笑,货郎趁机和妇女开玩笑,荤的素的都来。有那爱占小便宜的娘们儿,这时便任那货郎在言语上、动作上“毛捣”自己,顺手拿走一件小商品,却被货郎逮了个正着,劈手夺过来,却又顺手装进妇女的裤兜内,说声“下不为例”!却把手在裤兜里一捏,妇女便笑着打他的手,双方都哈哈大笑,一桩生意便做成了。

  偏僻村庄来了货郎,就像是来了一台戏,这是最愉悦的交易方式。货郎代表着外部世界,他们不但带来各种货物,还带来各种信息,货郎身上有故事,并形成特有的货郎文化,那挑子上往往写着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圣门高弟曾货殖,越国大夫亦生涯”。

  在今天的人看来,小小货郎挑子,能配上这么大气派的对联吗?好像有点不伦不类,但从这两副对联中不难看出,旧时货郎期望自己能像子贡、范蠡那样尽职尽责,掌握经商诀窍,使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在货郎挑子的边棱上,一般都刻有尺度,用以丈量布匹。但货郎一般不凭借尺度经营,而是相信自己的手。只见他以手当尺,用手卡布丈量,一卡五寸,两卡一尺,甭管是几丈长的布,他都能用手卡出来,妇女们回家一量,不多不少,正是自己要的尺寸。

  货郎行走,嘴巴不闲,吆喝不停,一路叫卖。这种吆喝即所谓“市声”,其实是广告,极具诱惑性,多是顺口溜,极富节奏感。今天的人们,只须仔细看看《清明上河图》,便可从肩挑箩担的人物中,看出他们确实在吆喝着。

  不吆喝不行走,这是货郎的特点,不吆喝就做不成生意;吆喝过了,还得放慢脚步,或者停一停,等人家从家中走出来。《晋书》记载石勒“年十四,随邑人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王衍见而异之”,说明古时洛阳的小贩也吆喝。

  有的货郎下乡换货,这样吆喝:“旧东西换钱啦!有那破坛子、烂罐子、马勺酒壶酒漏子,鸟枪和腰刀,戥子和算盘,有那使不着的旧秤、打破了的鼓板、搁起来的案板、摆坏了的佛龛,还有那车上的煞绳、打牛的皮鞭,木匠的铁锯、铁匠的风扇……这些东西是破烂,不能放在家里边,拿将出来看一看,能用的我就都给换!”

  货郎的吆喝声和拨浪鼓声相配合,给乡村增添了活力。细看那拨浪鼓,构造很特别:其形扁圆,直径七八寸,下边是一个带半尺长柄的小鼓,鼓的两侧结短绳,短绳上各系一个纽扣大小的重物,用手摇动,“咚不隆咚”,发出响声,召唤东家的大嫂西家的小姐,她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出来,兴奋地挑选自己喜爱的胭脂、擦脸粉、小梳子、针线头脑……

  拨浪鼓一声声,货郎挑一担担,这些风景旧曾谙,如今一去不复返,货郎挑进了博物馆——如今,我们只能在影视剧中看到货郎了,但不知怎么搞的,导演虚构出来的这些货郎,不是汉奸便是特务,背离了货郎本质,让人觉得好笑。

  衣

  云肩

  华丽之佩饰

  四合如意云

云肩

  云肩是一种搭配服饰,妇女专用,围脖子一周,佩戴在肩上,形状像四合如意云,因此被称为“云肩”。云肩样式很多,有大云肩、小云肩,与串珠相配的称为珠云肩。

  记者拍摄的这个云肩,来自洛阳民间,是民国时期一位大家闺秀的佩饰,全称为“六片如意云头大云肩”,内径14厘米,分内外两层,内层由十六片绿色“柳叶”组成,饰以黑边,还有吉祥花卉以及藤蔓纹饰,寓意万代久长;外层为八片如意云头纹,以红色做底,滚黑边,象征顺心如意。仔细看,每片如意云头上,还运用平针绣有莲花、并蒂莲等吉祥图案,象征男女爱情。这是一件非常精美的绣品。

  云肩在隋代就有了,最早只是宫廷妇女佩戴。到清代,云肩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成为青年妇女不可或缺的衣饰。云肩的形式多为“四合如意”形,也有条带状,每片云肩上或刺绣花鸟草虫,或刺绣戏文故事,绣制时运用各种针法,有挽针、接针、滚针、松针、钉线、抢针、齐针等等,一件精美的云肩需很长时间才能绣成,女子穿上之后,华丽飘逸,令人赞叹。年轻女子以绣云肩来表达自己对婚姻生活的向往。

  食

  水煎包

  一串包子

  一路飘香

街头水煎包

  水煎包最大的特点是金灿灿,香喷喷,老远就能闻到香气,以前农村庙会上,占地盘最大的有两种买卖:一是卖布匹的棚子,二是水煎包子棚——“卖水煎包子喽!”这买卖叫得最响,也最吸引人。

  据偃师学者陈淑真介绍,水煎包的兴起由来已久,过去豫西曾有民谚云“偃师一大怪,水煎包串着卖”,这是因为当地柳树颇多,柳枝条正好用来串水煎包子。为便于人们捎带,卖水煎包子的事先采来许多“柳线”,将“柳线”的叶皮儿捋至一端,露出柳条,然后将水煎包子串在柳条上,绾成一圆圈,包子便不会掉下来了。人们赶会回家时,乐悠悠地掂上一串包子,一路飘香,招人羡慕。

  “水煎包,水煎包,用水多来用油少”。做水煎包之前需先备平底锅、长铲、带嘴油壶和带孔的竹盘。做时将锅烧热,挨个儿将椭圆状的发面包子码在锅中,调半碗稀稠适度的面汁儿,这面汁儿以扫面条帚蘸起虽呈糊状却不粘滞为宜,然后将面汁儿倾入锅中,盖上锅盖,大火猛攻。待汤汁收干,即用长铲顺溜起翻,切忌将金黄色的脆皮儿弄碎铲掉,这可是水煎包的包装效果!然后掂起油壶,金线般的香油穿皮入馅儿,这便是水煎包的最后一道程序,谓之“点眼”。

  如今,洛阳老城和瀍河回族区的水煎包子摊点最多,但从不吆喝叫卖,与农村庙会有异。

    住

  滴水

  小小身子悬空起

  保护墙体不受淋

房檐滴水

  滴水,在这里不是动词,是名词,是一种建筑构件,属于特制的瓦。

  别看滴水这东西小,起到的作用可不小,凡是瓦房都缺不了它。其工作岗位,总在屋檐的下端,也就是屋顶每排瓦片形成的瓦沟的最下端,形状略呈三角形,所以亦称“垂尖式滴水”。

  它是中国民居独特的建筑构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其表面纹饰变化多样,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最重要的是,各代滴水样式都不同,所以滴水又成为鉴定建筑物年代的重要依据。

  过去,洛阳民居都在屋檐下设置滴水,有的家庭还在窗台下侧设置,让它悬空,离开墙体,这样,就可防止雨水沿屋檐、窗台侵蚀墙体,可让雨水沿着一定方向,离开墙体一定距离往下流,久而久之,着地点便会留下小坑,所以豫西民谚说:“房檐滴水照窝流,小两口吵架不记仇;白天吃的是一锅饭,夜晚枕的是一个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