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在某知名论坛上发帖,称“读幼儿园的孩子被作业雷焦了”。在帖中,他附上了一道幼儿园大班的作业题:“调皮猴买了苹果、梨、桃和橘子。苹果+桃+梨=15元,桃+苹果+橘子=18元,梨+苹果+橘子=16元,橘子+桃+梨=17元。你能判断出这些水果每只分别是多少钱吗?请填上正确的价格。”
根据介绍,发帖网友最终和妻子在解题时用上了多元一次方程,而这一内容原本应该出现在初中数学课本中。还有一些网友虽找出了一些相对简单的办法,但其中也用到了除法等运算方式,超出了幼儿园儿童所掌握的运算能力。
家住太原路的市民程先生,今年春节前,发现上初一的儿子方方(化名)的数学成绩竟然刚刚及格,不禁非常疑惑:方方的小学数学成绩一直非常好,次次考试都在97分以上;此外,去年暑假,程先生还给方方报了一个“小升初”的“衔接班”,让儿子提前适应初中学习。孩子的数学成绩怎么会下滑得如此厉害呢?
在学校,程先生了解到方方上数学课时总是心不在焉。经过一次深谈,方方表示,去年上“衔接班”时,老师安排了很多含有初中数学内容的习题,他做起来非常吃力,有几道题甚至一点儿都不会做。慢慢地,他觉得自己的数学水平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对数学逐渐失去了兴趣。进入初中后,那些“似曾相识”的习题更是加重了他的反感。结果,一个学期下来,数学课他几乎没有好好听过,作业不是草草一写,就是抄其他同学的,成绩自然一落千丈。
对此,东方二中教师张宏国表示,这类情况目前非常普遍。家长为了让孩子成绩好,在课下给孩子买来不少课外辅导资料。其中,有些资料打着“开发智力”、“超前教育”的旗号,选用了很多难度较大,甚至是超过所学知识范围的习题。一些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遇到困难后,慢慢产生怀疑的心理。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在怀疑中丧失了自信和学习兴趣,遇到有难度的题往往畏惧退缩。
“当理想和现实落差太大时,学生心理一时承受不了,最容易产生失落感、挫折感以及自卑心理。”张宏国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只有让学生体验成功,才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创造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上述过分强调难度的习题,实际上是在拔苗助长。另外,从升学的角度看,中高考试卷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其命题仍然依据考纲,着重考查的是学生的应变能力。做难度较高的偏题、怪题,对于复习考试没有任何帮助。
张宏国表示,家长应避免过于盲目和执著地对孩子进行训练,在购买教辅材料时也应参考任课教师的意见。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注重观察,了解孩子自身的潜能和天分,不要强行给孩子“加量”。对于那些已经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应及时给予引导和鼓励,使其尽快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