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希希 |
|
少年孙权(中)忍辱负重。 | |
截至6日,刚刚播了12集的新《三国》已经创下了同时段电视剧收视率排行第一、贴吧发帖数百万、视频点击率数十万的惊人纪录;而与势如破竹的收视率成正比的,则是铺天盖地的质疑之声,各大网站的论坛上甚至开辟了“新《三国》拍砖版”的专门阵地。
无论如何,作为“四大名著翻拍年”的第一炮,新《三国》已经以其“颠覆性”的新解读抢夺了观众的眼球。
“我一定要有自己全新的理念,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新《三国》里注入一点新的人文观点和对历史人物的新感受。”接受记者采访时,导演高希希这样阐述他的创作初衷。在高希希眼里,整部剧的创作过程,犹如给《三国演义》穿上西装的过程:“时代进步了,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变了,如何把‘三国’拉下神坛,如何用通俗化的语言做出新的解释,如何让故事更加精炼更好看,如何把人物根据现在的理解进行调整?……我们采取的方法是——用一种历史同情心去看待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
【导演阐述】
“我们尊重历史,也尊重原著”
▲▲历史观
从“忠于原著”到“加入史料”
典型案例:孙权九岁只身会刘表
看剧
新《三国》中对小说《三国演义》的改编俯拾皆是。比如在忠于原著的旧版电视剧中,十八镇诸侯是曹操发矫诏召集的,袁绍不过是应诏来与曹操会盟,新版中的曹操却成了后来的加入者;旧版中刘、关、张是随公孙瓒前去会盟的,在新版里竟成了3人惨兮兮地去赴会;旧版对于东吴之主孙权的来龙去脉语焉不详,而新版则大大拉伸了孙权的年龄跨度,着重叙写了9岁的少年孙权只身会刘表,以对方俘虏换回父亲孙坚的尸首这一段惊心动魄的情节;旧版中,董卓手下李肃把赤兔马赠予吕布诱其杀丁原,但新版把这一段对吕布来说“不甚光彩”的戏删除,让英俊非凡的他一出场就享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名。
新解
“在历史和原著之间找到平衡点”
对原著大刀阔斧进行改编,不仅让高希希背负了“篡改”之名,更被扣上了“戏说”的帽子。“开拍的时候,易中天就说我肯定会失败,因为如果完全按照史书如《三国志》拍,肯定不好看,观众不买账;但如果照《三国演义》拍,老百姓喜欢,专家又不认同。两头都讨不到好,必败!”思前想后,高希希与编剧朱苏进商量出一个折中的办法——“整容不变性”,即在历史和原著之间找到平衡点。“我的平衡点是,我们拍的是电视剧,我们不给历史下定义,但我们尊重历史,也尊重原著,我们两者都依托。”高希希说。
在这一理念下,高希希对原著进行了一番“删繁就简”的操作。在大动剪刀手之余,高希希也明确表示,有些地方容不得动刀:“大事件一定会保留,否则老百姓不会答应,尤其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段子,比如三顾茅庐、三大战役等。即便要变,也只能改动细节,不能改动理念,否则就不是老百姓要的‘三国’了。”
▲▲创作观
从“框架为王”到“细节取胜”
典型案例:董卓初见貂蝉吞口水
看剧
相比旧版粗犷而宏大的白描式叙述,不得不承认,高希希对细节的掌控能力让人信服。王允与曹操商量刺董大计时,新版先安排王允“打出曹操”,而后急忙将曹操单独请入密室,告知“刚才人多口杂,老夫不便细询”;曹操刺董失败后,王允如何躲过董卓的猜忌?这一点小说和旧版都未说明,但在新版里,王允通过摆出一把假的七星宝刀,消除了吕布的怀疑。除此之外,新版在表现董卓垂涎貂蝉美色时,用了吞口水、词不达意等细节;而貂蝉为免董卓发现自己与吕布的“奸情”,于是撕破外套,装作努力挣扎的细节,也让人印象深刻。
新解
“细节是历史的表情”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对《三国》的每一个细节都认真考证,精益求精。”相比起参照史书时的“删繁就简”,高希希在史料没有记载的空白处选择了“由简变繁”,“大部分是有史可依的,但是有一部分我们需要根据人物的状态和剧作的结构进行调整。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细节,细节是历史的表情。在新版中,如曹操杀吕伯奢的一段,基本还原了小说的情节,旧版在这个部分没有细节。”
▲▲英雄观
从“尊刘反曹”到“尊曹贬刘”
典型案例:曹操动情祭祀吕伯奢
看剧
谁也没料到,刘、关、张这条主线在新版中会如此“势单力薄”。“桃园结义”只有一个镜头,如“闪客”一般飞驰而过;张飞“怒鞭督邮”的故事没有了;刘、关、张参加平定黄巾起义的事迹删减了,一登场已在虎牢关。相比之下,曹操的戏份则显得颇为重头,旧版中第四集才出现“孟德献刀”,而在新版第一集里就让他提刀上阵了。即便在描述曹操“刺杀吕伯奢”这段“劣迹”时,新版也大做文章,让曹操身着白衣祭祀吕伯奢,并声情并茂地表示:“伯父,不是阿瞒害了你,是这个乱世害了你,我一定替你报仇!”
新解
“今天应该客观对待曹操了”
高希希不认为自己是在给曹操“鸣冤”或“平反”,他认为自己只是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看待曹操:“在原著或者旧版里,曹操这个人物并没有伸展性,他与后宫的关系、他治理国家的韬略都没有展现出来。新版里,我们只是把他的优点和缺点摊开给观众看,并没有刻意加进自己的观点。他只是用行为告诉观众——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杀吕伯奢是我,治理魏国江山也是我;坏人是我,好人也是我!”
在高希希眼里,曹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奸雄”:“他能写出那么大气的《短歌行》,会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吗?我们总说‘文如其人’,他在文章中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证明他并不是一个奸诈的人。我觉得要对他稍微公平一点。”
▲▲女性观
从“政治工具”到“人妻人母”
典型案例:貂蝉为吕布自杀
看剧
旧版中,王允让貂蝉出嫁的动机是为了离间董卓和吕布;曹操为了利用张绣破袁绍,主动提出要和张绣结为儿女亲家;吕布为求袁术的支援,要将女儿背往袁术处结亲;孙权为讨荆州,假意把孙小妹许给刘备做妻子……小说和旧版中的女人,正如刘备所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她们的价值就是“毫无思想的政治工具”。而在新版中,女人们不但有了思想,甚至有了反抗精神——孙小妹在出嫁之前对后来的江东大都督陆逊暗生情愫,后来与刘备的交往也始终带着现代女性“我不输你”的平等意识;貂蝉在被迫嫁给董卓时,反问王允:“义父要我嫁给那个禽兽?义父此举,与禽兽何异?”吕布身亡后,貂蝉甚至选择了殉情。另外,新《三国》中出现了一个原著中没有的人物“静姝”,她作为司马懿的侍妾、曹丕的卧底,出场仅4集,却牵连着全剧后20集的大悬念。
新解
“让大家真正关心这些女人的命运”
虽然高希希一直强调,新《三国》是一部男人戏,女人在剧中的作用却很重要。“吕布和貂蝉、孙小妹和刘备、小乔和周瑜、大乔和孙策……戏的比重不是很大,但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男人因江山而成英雄、因美人而有情怀,这种铁血时代的柔情是最打动人心的”。
高希希说,加重爱情戏份和女人个性,并非为了噱头,而是“希望大家真正关注女性的命运”。
【专家点评】
“改编在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翻拍‘三国’,不能再站在明代的立场、用明代的价值观讲故事了。再度审视那段历史,必须融入今天的思想价值观,因此在原著基础上适当改编是理所当然的。”对于新《三国》的改编尺度,纪德君教授表示“在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他呼吁大家对于这样一部作品要“心怀更宽广一点”。
焦点1 改编名著,底线何在?
纪德君:“不误导观众,不歪曲史实”
如果完全按照原著的话,大家看原著就好了,何必看电视剧呢?旧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就显得有些沉闷,不是很符合今天人们的审美趣味。不过,我也不赞成很大幅度的改编,因为观众不一定认真地读过小说,很容易被误导。我的理解是,改编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当今文明的发展以及价值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站在明朝人的角度写的,我们今天就应该按照现代人的理解来改编,所以我赞同高希希所说,要“用历史同情心去看待那个时代”。
焦点2 尊曹贬刘,是否可取?
纪德君:“这样的曹操确实更为客观”
剧中对曹操和刘备这样的阐述,我还是比较能够接受的。客观来讲,刘备在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不是很重,他是到赤壁之战的时候才起家的。而原著中,罗贯中强调刘备“仁”的一面,把他理想化了,是按照老百姓的愿望刻画的,和历史上的刘备有较大的出入。所以,新《三国》在赤壁之战前对刘备淡化处理,是符合史实的。
焦点3 渲染爱情,是否可行?
纪德君:“三国人物并非不懂得感情”
《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就是充满想象、需要加工的。我比较认同这种手法,这样比较人性化。三国故事里,太多的打打杀杀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适当增加爱情戏可以丰富审美趣味。而且,三国人物并非不懂感情的人!(纪德君: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广州大学校级特聘岗位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
【书迷留言】
“‘忠实原著’是忠实千百年来大众的思想”
与专家的宽容相比,痴迷《三国演义》多年的书迷们对新剧并不买账。做足了功课的“三国粉”拿着书逐字逐句挑起了硬伤;不执著于历史知识和小说细节的读者,则开始就人物造型品头论足。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性是历史的选择和大众的选择,“忠实原著”是忠实千百年来大众的思想,这不是个别导演的审美取向可以左右得了的。大肆夸大曹操的作用,不仅贻笑大方,还让电视剧落入了“唯英雄主义”的俗套。
●从价值观或者立意的角度去评价高希希的《三国》,多多少少是有些离题的。这部电视剧不是要建构什么文化精神,它无非是一场可以吸引大多数人参与的全民娱乐而已。
●新《三国》的人说话,都这么露骨浅白吗?“生子当如孙仲谋”也需要被翻译成“生儿子就应该生孙仲谋这样的”吗?难道真是把观众当成不会动脑子的了?难道非要吃您一遍又一遍咀嚼过的馒头,非要连您的口水一起咽下观众才能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