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玉明 绘 |
|
老街最显眼的建筑就是钟鼓楼。
在老街,与钟鼓楼齐名的是距离钟鼓楼百米开外的马一鲜羊肉汤馆。汤馆的主人叫马善明,长得面宽口阔,慈眉善目,犹如一尊活佛。
据说马家羊肉汤馆的创始人,是明朝万历年间在钟鼓楼打更的一个马姓更夫。老街人爱喝汤,比如羊肉汤、牛肉汤、驴肉汤、臭杂肝汤、丸子汤、不翻汤、豆腐汤等等。老街人每天要是不喝汤,就如同犯了烟瘾一样没着没落的。在各式各样的鲜汤中,老街人大多还是喜欢喝羊肉汤,而羊肉汤馆里马一鲜又是一绝。马一鲜羊肉汤馆每天5点准时开张,150碗汤卖完就打烊,一天也就做个把钟头的生意。马一鲜羊肉汤馆每天的汤有限,因此,老街人要喝马一鲜的汤,也得起早不能贪睡。外地人只知晓马一鲜的名气,能喝上一碗马一鲜羊肉汤的极少。
马一鲜羊肉汤讲究炖功,还有独家的汤料配方,出锅的羊汤浓郁鲜香、不带膻味,色白如玉、稠似乳汁。站在钟鼓楼上能闻到羊汤的鲜香,这羊汤才算炖到火候了。马家几代单传,到马善明,一口气养了3个儿子——马老大、马老二和马老三。老街扩建后,生意多起来了,各式各样的汤馆也开得多了,竞争也就来临了。三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老祖宗的这点儿手艺传给谁,让马善明有些为难。
老祖宗的东西总得传下去。马善明把三个儿子带到钟鼓楼上,用手指着远处自家铺子的招牌,说,你们哥仨我谁也不向。明天开始,你们每人掌勺一天,三天后看结果,谁中,谁就接手我马家的生意。
马善明把生意交给儿子,和老伴每天都到钟鼓楼上喝茶养神。
三天过去,马善明坐在堂屋里,三个儿子把各自经营所得全放在桌上。马老二和马老三的收入明显比马老大的多。
马善明摇着蒲扇,说,这三天的生意我和你妈都有数。要说汤炖到了工夫,还数老大,只有老大炖的汤我们在钟鼓楼上嗅到了香味。老二、老三,你们哥俩炖的汤都还没有炖出咱老马家的味道,你俩的收入却比老大的多。你们哥俩给我说道说道?
老二吭哧着说,汤没炖到工夫,可是省了煤钱。快收火的时候,又来了一拨客人,汤不够卖了,我就又兑了两瓢水。人家客人也没说啥。
老三则侃侃而谈,我看了咱这条街上的几家汤馆,他们给碗里配的肉都比咱家的少。我就把每碗都减少了几片肉。咱这也是公平竞争嘛。
马善明也没再说啥,摇摇扇子,大家就散了。
马善明给三个儿子分家,其实就是分那一缸老汤。
三个儿子每人抱着一只瓦罐,站在那个大瓦缸前。马家的这缸老汤不知传了多少代,马善明神情严肃,面对着一缸老汤,好似面对列祖列宗的神灵。
马善明用一只大瓢轮流给三个儿子的瓦罐里分汤,剩下最后半瓢汤时,马善明脸上透出了几分凄凉,说,祖宗流传下来的家业我都分给你们了,是生是灭,你们自己闯荡吧。说罢,他将最后半瓢汤倒入了老大的瓦罐里。
老大留在老铺子,老二和老三在城西、城南各开了新铺子,一时间,马家羊汤红遍了花城。
老街人嘴刁,只要是老辈留下的东西,都能品出个名堂,对汤的品味更是刁钻到了极致。你的汤少放了什么佐料,熬得不够火候或者煨过了头都能品出来,就要对店家说道说道。美寡妇杂货店的黄花,就对马老大说,你兄弟的店不咋着,那味道总觉得差点儿啥,还是喝你马老大的汤感觉更适口更有回味。渐渐地,老街人就只喝马老大的汤,每天喝汤的人排成长队,马老二、马老三的生意只能勉强维持。
马家弟兄闲时聚在一起谈论生意,马老大总要教导两个弟弟做生意要讲诚信,要周到,要对得起过世的父亲。两兄弟便垂着头狠劲儿地吸烟。
马老太太临终前,把老大叫到跟前,说,老大,你厚道,为人诚实,你的汤好还因为你爹在分家的时候,多给了你半瓢老汤根儿啊。把祖宗留下的生意打点好,不难;把弟弟带好,不给马家丢份也是正理啊。
马老大把两个弟弟带到钟鼓楼上,用手指着远处自家铺子的招牌,说,明天开始,你们每人掌勺一天,看咱有没有本事做好马家的生意。
马老大在钟鼓楼上喝茶,每天都闻到自家铺子里飘来的鲜香。
一个月后,马老大把老二和老三叫到一起,重新分自己的那一罐老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