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有害健康”一直刻在烟盒上——你可能“熟视”也可能“无睹”——有时它会随着烟火的明灭而被吸进肺里,可还没来得及停站,或又被吸烟者的一个优雅的烟圈吐出体外,消散于无形。
中国的控烟现状,也许就如这个尴尬而缥缈的烟圈,让人难以把握。
10日的一条新闻,犹如一剂强心针,让不少热心的控烟人士燃起了希望——“中国明年起将在室内公共场所完全禁烟”,被各大门户网站纷纷置于新闻首页头条位置。
如此重磅推荐,其凝聚的民意期待,自是可想而知。但看完新闻,你可能又要为自己是否盲目乐观而心存疑虑。
这则新闻来自卫生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卫生部妇社司杨青司长表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要求,自明年1月起,我国应当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可能的室外工作场所完全禁烟。
从政府控烟层面看,此前在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上,中国曾因控烟不积极,得过一个让人脸红的“烟灰缸奖”。“获奖”原因是,“宁要漂亮的烟盒,不要公民的健康”。
中国控烟之难不仅在于吸烟者众,还在于体制特殊——烟草业政企合一,国家烟草专卖局与中国烟草总公司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这就导致了控烟义务与行业利益之间无限纠结的冲突之处。当然从全球范围看,公共场所禁烟时代已悄然来临。在公共场合限制吸烟,这在大的方向和目标上是正确的,这道控烟的选择题,答案并不难选。
但是当前环境下,人口密集,公共场所人流大,如何达到限制的效果,是个客观的管理难题。控烟预知的是,若只是应景式运动式执法,效果肯定不会令人满意,而简单粗暴地以行政罚款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是不智的。有调查显示,61%的人认为敬烟是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这种社交文化将成为这场禁烟战争的主要对手之一。前年法国禁烟,先是做了各种公民教育工作,等到60%的烟民愿意戒烟时,才推出了全面戒烟法规。
这种渐进的禁烟方式值得效仿,当然,这主要还应依靠公民的自我教育以及民间教育来进行,先规劝,而后辅以必要政令法规,毕竟要实现公共场所全面无烟目标,行政处罚是次要的,公民自觉才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