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的30年中,中国大陆的电影中没有一个“接吻”镜头,因为那时认为接吻是有伤风化的流氓行为,是大逆不道的。一直到改革开放的1980年,电影《不是为了爱情》才结束了此前新中国电影30年没有接吻镜头的历史。
新闻故事打动导演
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因一个医疗站长亲吻护士脸蛋的镜头受到批判;1959年,演员赵丹在电影《聂耳》中即兴添上的一个接吻镜头被删掉;1979年,电影《生活的颤音》中,一对情侣在告别时本有接吻的意图,后来却被刻意改为女方的母亲推门而入,硬生生地将这一吻“扼杀”了。
一直到改革开放的1980年,电影《不是为了爱情》中,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意大利留学生裴兰·尼克莱达在影片中出现了三秒钟接吻镜头,才终于结束了此前新中国电影30年没有接吻镜头的历史。
1979年春天,峨眉电影制片厂导演向霖听朋友讲了一个当时轰动北京的新闻:“一个女子的丈夫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她在绝望中想跳河自杀。一个工人将她救起,并一直关心她、照顾她,让她恢复了对生活的勇气……后来,两人相爱并准备结婚,但就在结婚前夕,‘四人帮’垮台,她那早已被宣布死亡的丈夫竟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
向霖导演听了这个故事后,感动不已,当即请朋友尽快把剧本写出来。
选外国女孩当主角
剧本出来后,峨眉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但是,这个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在此之前,爱情题材是“禁区”,在漫长的30年中,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鉴于这种情况,为保证影片能够安全出笼,必须另辟蹊径。几经讨论,大家最后决定将女主角定为一个有“外国元素”的人,“新中国电影第一吻”就由这个外国女孩来完成。
峨眉电影制片厂经多次挑选,也没有为这个角色找到合适的人选。向霖借一次留学生集体组织看电影的机会,终于发现了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的意大利留学生裴兰·尼克莱达,决定由她出演。
经过漫长的调查、审批,最后获得外交部、北京大学、四川省委外事办、文化部等十多个部门的同意,影片终于在1979年夏末初秋开始拍摄。
有关部门严格规定:北大必须派一名老师随同女主角拍摄,名义上是照顾生活,更重要的是监督和管束;女主角住在成都指定的涉外饭店,拍戏之外不能自由外出;另外,除导演,女主角不能与影剧组其他任何人交谈。就连《不是为了爱情》影片杀青后的庆功宴,也没让尼克莱达参加。
试映掌声救下第一吻
那场吻戏是在北京香山拍摄的,整个过程约半分钟。电影拍摄完毕,接着送审。按照审片的惯例,导演是要参加的,目的是听取意见,按上级指示进行修改。可是这一次却让人感到意外,取消了导演参加审片的资格。
看了样片后,果然出现了激烈的争论:一部分人为影片叫好,认为其中的接吻镜头打破了多年的禁区,导演的勇气应当受到支持和称赞;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是一部有“严重问题”的电影,应当禁演,而且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相关责任。
两派意见相持不下,最后决定先在电影界内部试映,听取业内人士的意见。试演地点选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放映大厅,影片试演结束后,同行们竟全体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正是这一片掌声,救了它的命。
更万幸的是,当时适逢改革开放的春天,因而有关方面也没有坚持己见,最后决定把接吻镜头从半分钟剪为三秒钟,在1980年的春天“低调”上映。《不是为了爱情》上映后,受到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创造了当时峨眉电影制片厂建厂以来的最高票房。
(据《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