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不育与全球变暖一样重要,如果不能正视这个问题,“男性”这一性别可能在几代后消失。近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斯卡科贝克教授在英国《每日邮报》上发出上述警告,他说,男性不育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尼尔斯·斯卡科贝克援引多项研究结果称,在全球18岁到25岁的健康年轻男性中,1/5男人精子数量异常,只有5%到15%的人精子质量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正常标准。在那些苦恼于无法生育的夫妻中,约40%的主因在于男性不育。
近年来,男性精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的话题。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了环境对生殖影响的国际研讨会,会上专家就曾发出警告,男性每毫升精液的精子密度已比1950年下降了62%。
据媒体称,2007年,上海精子库曾一度停止试管婴儿手术的预约。主要原因是预约手术的人太多了,精子库存量原本不富余,人员也有限。这其实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男性精子的质量在下降。据估计,2004年,上海志愿捐精者的合格率不足21%;10%的捐精志愿者在检查过程中被查出有不同程度的男科疾病;1%到2%的捐献志愿者被诊断为“无精”或“少精”。
影响精子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长期穿紧身牛仔裤和化纤内裤、久骑山地车、将笔记本放在膝盖上长时间使用等。吸烟、饮酒、熬夜、缺少运动、饮食不均衡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对精子质量有“杀伤力”。而在人们经常接触的100种已知化合物中,有50余种对精子具有毒性。
国外很多生殖学家认为,男性不育问题开始于胚胎期。英国一位医学博士指出,虽然精子生成始于青春期,男婴出生前后的几个月,却是精子生成的关键时期。2008年,美国有研究显示,怀孕期间吃太多牛肉的女性,所生的男孩长大后精子量可能较少,精子浓度也较低,患不育症的概率更高。这或许是牛在饲养过程中,摄入了杀虫剂、激素或其他化学成分,最后经过食物链在母亲体内积蓄,然后作用于男性。同时,怀孕期间母亲的肥胖问题,暴露于烟、杀虫剂、汽车尾气等,都被认为会损伤男婴长大成人后的生育能力。 (许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