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我市一些菜市场出现了一种“土猪肉”,据称很营养。不过,营养专家说,这可能是商家在“卖概念”。
在市民孙先生的指引下,记者在涧西区某菜市场见到了所谓的“土猪肉”。从外观上看,这种猪肉瘦肉颜色不是太红但较亮,纤维较粗,商家说,“这种肉的肥油层较厚”。市民对其了解甚少,谈到感觉多是“好吃,肉味浓”。
那么,定义土猪有什么标准,又如何鉴别呢?土猪肉有什么营养价值呢?
医学会营养学会主任委员、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王朝霞说,目前,关于土猪还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一般来讲,含有50%或以上地方猪种基因的统称为土猪。
土猪的称呼应该是比照“土鸡”的称呼而来,是相对于用饲料喂养的瘦肉型品种猪而言的,是一种习惯称呼,其实就是地方猪、用传统方法养殖的猪,一般喂些粮食、麸皮、青草或者蔬菜等,生长周期也较长,10~12个月长成(而那些用饲料喂养的猪,5~6个月就能长成)。
“味道好、香,不加添加剂,成长期长,营养丰富,无农药残留、药物残留、激素残留……”这是土猪宣传中经常会用到的字眼,是否真的如此,很难判断。
王朝霞表示,除却口感因素,在营养方面,土猪和品种猪不一定有太大区别,食物成分表上没有相关的检测数据,所以不好判定。但是先前的土鸡、土鸡蛋可以作为参考:在营养成分方面,土鸡仅仅是蛋白质含量稍微比肉鸡高点,而肉鸡的脂肪和维生素A的含量则大大超过了土鸡,其他营养素二者差别并不太大;土鸡蛋和普通红皮鸡蛋相比,除了胆固醇、蛋白质、钙前者高于后者外,其他营养成分差别也不太大,甚至脂肪、维生素E以及某些矿物质含量,后者还略高。这是由于集中饲养时,饲料中会添加相应的营养成分。
王朝霞认为,当初人们认识到瘦肉脂肪含量低、胆固醇少,对人体健康有利,为迎合市场的需求,养殖企业便挑选瘦肉型的品种猪用饲料喂养,但随着激素、抗生素、瘦肉精等的出现,消费者意识到猪肉的食用安全受到了威胁,并且这种快速长成的猪肉口感明显不好,“不香,没有猪肉味”,于是,“土猪应运而生了”。
从土鸡、土鸡蛋到土猪肉,保不齐将来会出现“土羊肉”、“土牛肉”,回头连鸽子、鹌鹑也可能要分个放养和圈养呢!王朝霞提醒人们,土猪兴起折射出商家急功近利,受利益驱使,甚至不择手段;消费者渴望食品有安全、营养方面的保障,同时反映出相关法规的不健全和有关方面的监管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