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民俗博物馆前身为潞泽会馆,依瀍河而建。 |
|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左)和记者在研究有关瀍河的掌故。 |
|
过了孟津县朝阳镇后李村,瀍河进入市区,从老城区邙山镇一路向南,在瀍河回族区下园村汇入洛河。
进入市区后的瀍河两岸自古就是人类安居之地,斑驳厚重的历史遗迹和极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俯拾即是。不久的将来,清凌凌的河水就会穿越美丽的城区,瀍河,又将是洛阳一道靓丽的风景。
邙山 “瀍壑朱樱”,今在何方?
瀍河穿过邙山时,两岸峭壁耸立,沟壑深邃,人们便在沟底沟坡密植樱桃。
春天一到,樱桃沟里沟沟岔岔,开满一簇簇洁白的樱桃花,迎风摇曳、鲜艳娇丽,馥郁的芳香扑面而来。几天工夫,万树银花突然变成了满沟金果,红艳艳、亮晶晶,似珍珠,像玛瑙,令游人心醉。所以,“瀍壑朱樱”被列为洛阳八小景之一。
那么,原来的“瀍壑朱樱”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呢?据清朝《洛阳县志》记载:“樱桃沟,一在县东北五里瀍水东,名小沟;一在县西北三十里,名大沟。”
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说,根据这一记载,“瀍壑朱樱”应在今老城区邙山镇井沟村至310国道瀍河大桥一带。
我们在这里也看到:瀍河在一条深深的河谷中穿行,河两岸绿树成荫,麦浪阵阵,虽不见成片樱树,却别有一番景致。
吕祖庙 瀍河萦回的形胜之地
在310国道以北,瀍河在这里冲击出一片平原。其西侧邙山之上,葱郁的树林中,掩映一座规模较大的庙宇,这就是洛阳知名的吕祖庙。
王支援说,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重要的建筑多坐北朝南,国内诸多吕祖庙也都采用这一形制,但洛阳的吕祖庙却坐西向东——既为面向瀍河,也取“紫气东来”之意。
庙内现存的石碑也印证了王支援的说法。据碑文记载,吕祖庙是康熙年间修建的,“是庵也,龙盘虎伏,又有瀍水萦回”。
站在吕祖庙山门前,可以看到谷底的瀍河呈“S”形由北向南流去。沿途村民把从机井中抽上来的清水与从上游流下来的污水掺和在一起浇灌庄稼,这里的河道已经很窄了,与其称为瀍河,不如称为“瀍沟”更合适一些。
吕祖庙对面的绝壁之上,是一家名为“银宏特钢”的企业。其厂房附近,就是今人寻觅已久的隋朝回洛仓遗址。
据史料记载,回洛仓是建于隋炀帝初年的一个国家级的大粮仓,位于洛阳城北,“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每窑容纳粮食八千石。现已探明,该仓东西长约480米,南北宽约330米。隋朝末年,瓦岗军占领了回洛仓,洛阳城内因此粮食匮乏。
如今,在回洛仓西侧紧靠河谷的地方,还可以依稀看到一条深深的谷壑。王支援说,这是为运粮船进入仓库开辟的水道。
可以想见,1400多年前,日出东方,烟消雾散,瀍水波光粼粼,垂柳拂岸。看不到尾的运粮船队,在官吏的指挥下,鱼贯而过,将一船船粮食卸到岸边。悠闲的游客,驾着轻舟穿行其间,指点山水……
上窑 封藏石器时代的印记
瀍河过了310国道瀍河大桥,便再次消失了。
这里已是瀍河回族区上窑村。村里的老人说,1984年,瀍河便干涸了,只有在2007年春天,瀍河水才勉强流过大桥两三次。河床两边有一些手指粗细的干枯小孔,那是昔日的泉眼。
上窑村的历史,要追溯到距今10万年到3万年之间——1998年下半年,市文物工作队在此地瀍河西岸的黄土堆上,发现了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旧石器文化遗址。该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填补了洛阳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空白,而且也填补了黄河流域连续跨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文化遗存的空白。
在此之前的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还对村东361座西周贵族墓和6座西周马坑进行发掘,获得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骨器等文物1万余件。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村西的河岸上大面积发掘了西周前期王室控制的铸铜作坊遗址。
在上窑及310国道以北的田野里,现今还遗存着少数古代的砖瓦窑遗址。据考证,这是隋唐时期为修建洛阳城而专门建造的窑场。
从上窑村到陇海铁路瀍河桥,瀍河一路无水,但两岸绿树成荫,随处可见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民宅,风韵古朴。
3.3公里 厚重历史的承载者
过了陇海铁路桥,到瀍河入洛河处,全长3.3公里。这是承载着洛阳历史和厚重文化的3.3公里。
2005年8月,市委、市政府对瀍河进行了一次治理,引中州渠水入河,这段瀍河又恢复了生机。
陇海铁路南行250米,是著名的“三井洞桥”。“三井洞”是古时道教名观,旧址位于桥西北处市十一中院内,始建于北宋,取名云溪观,亦称云溪洞。据史料记载,北宋理学家邵雍初至洛时,在未定居安乐窝前曾在此研读。金代,云溪观又得名云溪庵、长生观、三井洞等。清代《洛阳县志》载:“全真七子”中的刘处玄入住云溪观后,“门人为凿洞室,忽得石井,众方骇异,处玄笑曰:‘不远数尺,更有二井,此我三生前修炼处。’凿之果然”。
“三井洞”桥南约300米,瀍河西岸有“九龙台”遗址。据说,九龙台原是曹操建造的阅兵台,明代时因上面安放“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而取名“九龙台”。民国时,台上部分建筑尚存。1947年,九龙台被国民党驻洛青年军拆毁,仅存一高台。1986年,高台被扒,此地空留“九龙台”之名。
顺流而下,河东岸市二十四中南家属院内有一座清代的宅子,大梁和立柱已风化严重,门前台阶是用长约3米的整块条石修建而成。文物工作者在此处发现一块石碑,上书“老子故居”4个大字。市二十四中也以此为傲,在校园内塑了一尊老子骑青牛的塑像。
瀍河桥附近的河堤边,曾发现不少古代遗址。瀍河桥下游,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石桥和小石桥了。两座桥都建于明代,稍微上了年纪的人,都不会忘记大石桥边的早点和喝了还想喝的驴肉汤。
小石桥边的民俗博物馆,原来叫潞泽会馆。清末民初,这里商贾云集,南方的海盐从南关码头卸下,经小石桥运进盐店内。百姓获利,城市得益,所以此桥最初名为仁惠桥。但是老百姓嫌此名文绉绉的,对应大石桥称其为小石桥。如今,小石桥的遗址尚存。
未来 泛舟碧波不是梦想
从小石桥至洛浦公园朱樱桥入洛河处,瀍河河面渐宽,不时有水鸟翱击水面。
王支援说,隋唐以降,瀍河和洛河交汇处一直是洛阳最重要的码头所在地。那时这里的河道深3米到5米,水面宽阔,利于行船。洛浦公园东延长线修建时,在两河交汇处东南方向约30米的河道内,曾发现了一条宋代船只的残骸。
经过2005年的治理,瀍河两岸新建了多处城市文化绿地。有关部门清除河道淤泥,新修了挡墙,对护坡进行生态绿化,于沿途兴建了多处橡胶坝。这段瀍河成了一条集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城市防汛和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景观河流。
现在,瀍河新一轮治理已经启动,未来,瀍河两岸及周边地区的居住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在瀍河上享受泛舟碧波的乐趣将不再是梦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