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湾“中国广播公司”,李纯恩(前)和本报记者合影。 |
|
台湾和洛阳血脉相连,台湾人是咱们的“亲戚”。
5日,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客家频道主持人、全球客家邮报社社长李纯恩先生,在台北县淡水镇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台湾客家文化源自历史悠久的河洛地区,和洛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次葬”习俗,源自中原
2008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奔赴台湾屏东、花莲、宜兰等地的客家人社区,拍摄客家人奇特的“二次葬”习俗,让世人称奇。
据李纯恩介绍,“二次葬”是古代洛阳人和整个中原地区汉族人的习俗,可惜中原地区的“二次葬”传统已经消失,台湾客家人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二次葬”指的是死者被土葬10年后,后人把他的遗骨再挖出来,从头骨到脚趾,一点一点用火焚烧成骨灰,放在坛子内,郑重地摆放在祖厝(祭祀祖先的场所)内,接受后代子孙的顶礼膜拜。
台湾客家人希望“把根留住”
祖先崇拜,是汉民族的共同特点;原乡情结,即对迁徙前居住地的依恋,则是习惯迁徙的客家人独有特点。“根在河洛”、“寻根情结”,是客家文化的一大特色。台湾客家人认为,无论走到哪里,每一个人的人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永远都有共同的祖先庇佑着他(她),祖先始终和每一个人在一起。
在台湾客家人社区,祖厝是家里最神圣的地方,祖厝内最高的地方放置的是原乡祖先的灵位,其后才是“台湾开基祖”(即第一个迁到台湾的祖先)。
李纯恩说,每年春节、中秋、清明、端午四大节日,台湾客家人都会召集整个家族的人在一起,祭奠祖先,向祖先报告家族成员婚丧嫁娶的大事。
“有万年的宗族,无万年的侄叔”,这句话反映了台湾客家人浓重的家族观念。在李纯恩家里,恭恭敬敬放着一个“传家碗”,碗上写明李家的原乡在陕西基洛寨李家村;李家女性代代相传一个肚兜,上面绣了不少汉字,记载了李家从李家村一路出发迁徙广东,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迁徙台湾屏东县的历史。
光宗耀祖,客家人的最大心愿
光宗耀祖,是每一个客家人的最大心愿;辱没祖先,则是客家人一生的耻辱。
“宁卖祖宗田,不废祖宗言”,这句台湾客家人代代相传的话,表明了客家人的鲜明个性。如果一个客家人家庭贫穷、没落,客家人可以把祖宗留下的田地、房屋卖了,也要供养子孙发愤读书,把客家文化发扬光大。
正是这种“崇文重教”的传统,让客家人受益匪浅。在台湾,有1000多所大学和中小学的校长,都由客家人担任;台湾屏东县内埔镇,90%是客家人,6万人的乡镇,竟然有500多人考上博士,其中不少是留美博士!
在传统客家人家庭,都会设置一个“处罚室”。子孙后代,如果有人触犯法律,客家人会召集整个家族的人,先用家法惩罚,之后才交付法院处理。“处罚室”的设立,有效地震慑了犯罪行为,所以在台湾,只要是客家人聚集地,犯罪率总是很低。
客家人“根在河洛”
“根在河洛”,是台湾客家人的共识。
李纯恩解释说,客家人历史上共有4次大的迁徙,其中前两次迁徙,都和洛阳密切相关。
第一次大迁徙,发生在“王莽篡汉”时期,当时的都城长安(今西安)、陪都洛阳,都有很多家庭,尤其是贵族家庭,一批一批迁徙到江西赣州。当时的赣州,历史记载有800多万名北方移民。
第二次大迁徙,出现在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时期。当时,北方八个司马氏诸侯王叛乱,都城洛阳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一批又一批的洛阳民众,向南方迁移。
明清交替,客家人再次迁徙,挺进福建西部、广东和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批的客家士兵、百姓,随“国姓爷”迁到台湾。李纯恩的先祖就是随着客家人,从闽西迁徙台湾的。
中国社科院资深研究员郑张尚芳认为:“洛阳读书音”,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话”,古代的洛阳话有八音,平上去入,诗歌中“平平仄仄”其实是古代洛阳人说话的特点。可惜,现在的洛阳人发音,只剩下四音。
李纯恩称台湾客家人完整保持了很多“洛阳读书音”的传统,八音齐全。
截至目前,在台湾有400多万客家人,是全台第二大族群,仅次于闽南人。
为了帮客家人“寻根”,20多年来,李纯恩六次奔赴洛阳,到洛阳民间寻访客家文明之根。他曾多次来到龙门石窟、白马寺,“千年帝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让李纯恩感到非常亲切。
“您看卢舍那大佛,雍容华贵,工艺多么考究。龙门石窟的佛像个个雍容华贵,面容从容、安详,反映出隋唐时期的洛阳人生活富足安康。”李纯恩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