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其对外发布的《2010年金融蓝皮书》中指出,2010年以来,CPI增长率上行主要受到资源类产品价格调整和自然灾害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但CPI上行并不直接等同于通货膨胀。所以,仅通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难以完全预防和化解这种上行风险。
蓝皮书分析指出,2010年以来,中国继续调整价格长期过低的资源类产品的价格,包括水、电、燃气和交通等,调整的总趋势是价格上行,调整的目的在于强化节约资源的机制。这部分因素促使CPI增长率上行。另一方面,南方多省区发生百年不遇的旱灾、北方大面积发生转暖时间推迟,给2010年的农业正常生产带来了比较严重的挑战。如果不能在随后的时间内克服这些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那么,2010年的粮食、蔬菜、水果及其他农产品的供给都可能发生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的供不应求,从而促使价格上行。在此背景下,CPI增长率上行超过3%是可能的。但它不是通货膨胀,不可能通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予以预防和化解。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蓝皮书建议,目前应做的是“管理通胀预期”,而不是将这些资源类和农产品的价格上涨简单地称为“通货膨胀”,以免给政策选择和社会生活带来噪声和不和谐的舆论。同时,不要贸然改变货币政策取向,给经济运行和金融活动带来负面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