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永行、刘永好(左)在一起。 |
|
“到了2000年,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
1978年,正在成都师范专科学校读书的刘永行,在宿舍的一次“夜谈会”上和同学们谈到了未来。
有的同学憧憬道:“那时我们的工资可能会涨到200元吧?”此时,一向沉默寡言的刘永行却突发惊人之语:“我觉得应该会到2000元。”
所有的同学都哈哈大笑起来——要知道,当时一个刚进工厂的学徒工资才18元,即使像他们这样的大学生,毕业后的工资也只有40块钱。工资能翻5倍已经很不错了,而刘永行竟然幻想着要翻50倍!
但有时,梦想有多离奇,未来就有多广阔。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6208元,是同学们憧憬中2400元年收入的2.6倍;而幻想2000年年收入达到24000元的刘永行呢?
据《2000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显示,这一年刘家兄弟拥有的个人财富为83亿元人民币……
尽管他们在创业之初,也是一无所有。
被迫摆摊
“即使整个中国实现了现代化,究竟谁能买得起10亿人生产的那么多的产品呢?”1980年夏天,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在访问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后,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而对当时尚在成都师范专科学校读书的刘永行来说,这个担忧无疑是杞人忧天。那年春节前夕,最让他头痛的难题是:家里只剩下2元钱,究竟是用这钱给自己交学费,还是给儿子过年买肉吃?
他的儿子刘相宇当时已经4岁了,非常眼馋邻居家过年有肉吃。刘永行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先拿这2元钱到市场上去买一只鹅,让儿子美美地过完年再说。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刘相宇兴高采烈地抱着鹅到池塘边玩耍。一时兴起,他松掉了鹅腿上捆的绳子,想一睹它“白毛浮绿水”的风采,不料转眼之间,这只鹅便“红掌拨清波”而去了。
到嘴边的肉竟然飞了!刘永行夫妇心急如焚地四处寻找,哪里还有鹅的踪影!
望着哭闹不止的儿子,刘永行只得把心一横——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别人都在热热闹闹地走亲戚,他却哪儿也没去,利用自己会修理电视机、收音机的本事,在县城幼儿园门口摆了一个修理家电的摊儿,并用白纸写了广告语:修理无线电,又快又好。
这一年,城乡农副产品、家电产品的销量急剧上升,光电视机的销量,1980年上半年就比1979年上半年增加了1.8倍。很多地方开始出现自由市场、流动摊贩及少量的货摊,比如磨刀匠、鞋匠、茶摊、饮食摊、家电修理摊等。1980年是个体户大量涌现的一年,刘永行因为丢了一只鹅,也被迫成为其中的一员。
也许是春节期间可供选择的对象太少,财神爷只好找到了孤注一掷的刘永行,让他发了300元的横财。这让刘永行有点目瞪口呆——在短短的7天时间里,竟然赚到了相当于他当时10个月的工资!这不但解决了儿子过年吃肉的问题,也解决了他自己明年学费的问题,甚至还解决了全家人一年的生活费。
让刘永行更意想不到的是,这300元钱还吊起了4个人的胃口——大哥刘永言、三弟陈育新、四弟刘永好和他自己。大家都觉得,既然财神爷如此“平易近人”,何不索性再和他老人家多走动走动!
方桌会议
其实早在1978年,老大刘永言就进行过一次市场试水活动。当年,他成功研制出了“BCD数控编程软件”,并在成都电机厂试验成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先推销自己,再推销产品!刘永言聪明地打开了推销自研软件的大门。时至今日,他的软件仍在很多电机厂使用,国防大学甚至把它引入了教材。脑力加体力的完美结合,让刘永言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也为以后希望集团的创业与发展定下了科技兴业、智赢天下的基调。
1983年2月,春节前的一天,在四川省新津县顺江乡古家村一间泥砖墙、茅草顶的小屋里,召开了一次将决定整个家族命运的方桌会议,会议的主角是刘家的4个同胞兄弟。
越无产,越革命。4兄弟中家庭条件最差的老三陈育新,企图改变命运的心情最为迫切。他决定孤注一掷:“我爱人是农民,我也当过12年农民,就让我先辞职回家试验,砸了锅也还能靠两亩承包田过日子。”
其他几个兄弟也拥护老三的做法。
创业做什么呢?
陈育新想起来,曾在什么地方看到有一种叫红育的良种鸡可以推广。他认为,推广这种鸡,可以改变农民的养鸡模式,让农民多赚钱,自己也可以得到收益。陈育新建议建一个良种鸡场,把外地的鸡种引进来,孵化成小鸡卖给农民,再回购本地农民的种蛋,孵化成小鸡出售。以此为契机,可以把贫困的新津县变成一个良种鸡的养殖县。
刘家的家庭会议开了3天3夜,越开思路越明朗,越开越兴奋。最后大家通过了一项特别决议:“脱公服”当专业户,共同谱写一曲属于他们自己的“希望之歌”!
这个决议在小小的新津县城掀起了一阵波澜——刘大镛的4个儿子中,有3个大学生,1个中专生,毕业后分别进入成都906厂计算机所、新津县教育局、新津县农业局和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好不容易从农村爬出去并且每人捧上了一只令人艳羡的“铁饭碗”,却想不到他们竟然要抛弃这一切又回到“原地”!
当时甚至连他们的母亲都难以理解,她这样责问陈育新:“农村太苦,你当了10多年农民,还没当够?”但创业的激情在4兄弟心中激荡,他们已经不顾一切了。
创业之路
对当时月工资只有三四十元的4兄弟而言,筹集创业资金成为一大难题。他们首先想到向银行申请贷款1000元,结果遇到的是当头一盆冷水,银行根本不搭理他们!在当时,国家对私营企业贷款没有先例,相关政策直到10年后的1992年才出台。
母亲为他们拿出了辛苦积攒的一点积蓄,但这还远远不够。大家决定破釜沉舟,变卖家当——刘永言把一块电子手表卖给了厂里一名实习生,腿脚不便的刘永行甚至把代步的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也卖了……就这样,大家好不容易凑足了1000元钱。
这点钱对于创业来说还是微乎其微,兄弟们必须小心翼翼地安排使用。没有地方,陈育新就把自己的住房改造成了育雏室;没有孵化箱,他们就到货摊上收购废钢材,再到工厂租用工具自己来做,农历大年三十的晚上,他们4兄弟就在一起敲废铁桶做孵化器;良种场需要用铁丝来做墙体材料,刘永好就跑到建筑工地找来报废铁丝,他们甚至连一把剪刀都舍不得买,而是找了两块废钢自己制造……
后来良种场扩大,需要建造新的厂房,刘永好专门从成都买回一拖拉机旧砖。由于道路狭窄,拖拉机无法进村,旧砖被卸到了两公里之外的地方。几个农民兄弟来帮忙,大家手抱肩扛,硬是把一车砖给搬了回去。那一天是1983年的12月8日,非常冷的一天。
等育种场建起来后,种鸡蛋的收购成了一个难题。当时,国家恰好进口了一批良种鸡,分散给成都周边各个县的农贸公司,每个公司大概有十几只,然后又分散到各个农户家里。刘家兄弟听说后,决定找到这些农户,用比市场高一倍的价格收购这些良种鸡孵出的蛋。
收购过程很辛苦,他们每天都要骑上自行车,带一个筐子,在方圆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范围内去寻找这些良种鸡蛋。一次,刘永好收购了200多只蛋,回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途经某处田坎,一只狗突然窜了出来,扑到他的脚后跟上狠狠地咬了一口。刘永好疼痛难忍,从车上摔了下来,一天的辛苦成果也全部泡了汤。等他拿着仅剩的一只鸡蛋回到家里时,已经是早上6点多了。
陈育新在良种场的工作很顺利,孵化出来的小鸡供不应求。刘永言认为,良种场想要大量孵化,必须用电孵的方法。为了大哥这句话,刘永行在家里忙开了。他自告奋勇买了些零件回来,又把家里的碗柜做成了孵化器。
为节省成本,刘永行买的是处理的电子器件,第一次试验时稳压器居然冒起了烟。第二次电孵实验,由于刘永行日夜奔波太过疲倦,不知不觉睡着了,继电器被烧坏,即将出壳的小鸡也被全部烧死。
1983年9月,在反复实验和失败后,刘永行终于成功设计出了孵化箱。看着第一批电孵小鸡,35岁的刘永行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
1984年3月,老大刘永言又设计出大型全自动蜂窝煤孵化室并投入生产中。他们的辛苦劳动,终于换来了丰硕成果。
(摘自《刘永行刘永好首富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