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中,为便于贫下中农对知识分子进行再教育,公办教师都要回乡教书。在这股潮流中,我也回到了家乡白马寺镇,在周村附中教初中语文。
在周村附中,我们常请大队的老支书到校给师生作报告。老支书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为人忠厚正直。他除了给学生讲自己的家史和家乡的变化,还常和老师们促膝谈心。有一次,老支书和我们一起在校园里栽树,他跟我们说:“把老师们都定为臭知识分子,我不同意这种做法。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老师们都臭了,教出的学生还会香吗?”当时这话只有老支书敢说,我们听后,心里暖烘烘的。
有一天,老支书到校找我谈话,说:“你是语文教师,能不能根据本地情况写点乡土教材,既能引导学生们识字,又能让他们了解家乡的概况。”我感谢老支书对我的器重和信任,当即表态:让我试试吧!
我所在的学校是周村和下黄两个相邻的大队合办的,我统计了两个大队男女老少的姓氏,写了一首《家乡姓氏歌》。歌曰:“周村和下黄,方圆多村庄。要问多少姓,听我往下讲:周刘郭孙朱,黄潘杨宋张;魏李莫石尤,苗白牛孔王;马吕孟薛韩,葛袁翟郝唐;邓闫赵谢贾,钱牛丁任梁。大家团结紧,建设新家乡。”
《家乡姓氏歌》经老支书审阅后,写在了校园的黑板报上,学生们觉得新鲜有趣,不到一天就都把它背得滚瓜烂熟。不过,一个外号叫“官迷”的教师对歌词提出了异议,他横看竖瞧了一阵,说:“姓杨的有一家是地主,姓张的有一家是富农,我们能跟这些家伙团结吗?这首歌写得有问题!”我虽对他的吹毛求疵感到厌恶,心里却又惶惶不安。老支书闻讯,立即到校和教师们谈话,他说:“我看这首歌写得很好。如果说因为有一个姓杨的是地主就不团结姓杨的,姓张的有一个是富农就不团结姓张的,那全国还有几个人能团结呢?”“官迷”哑口无言,但心里恨透了老支书。
事隔不久,举国上下“批林批孔”,老支书也受到了牵连。“官迷”怂恿村里的造反派,到处张贴大字报,罗列老支书的“罪状”。他们在老支书的家门口贴上白纸,点名要我执笔,在上面写打倒老支书的标语。我知道他们是要离间我和老支书的关系,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在纸上写下了“毛主席万岁”等标语。“官迷”看后,心中虽怒,嘴里始终没敢说一个“不”字。
如今,30多年过去了,许多地方早已物是人非,但对当年的老支书,我一直心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