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斗在长城上的八路军,使用缴获日军的“歪把子”机枪。 |
|
实战证明,枪械的结构越简单,可靠性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可靠性则越糟。“歪把子”采用比较复杂的供弹方式,使得该枪的故障率非常高。
首先,“歪把子”对于气象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先是在我国东北地区低温严寒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很差。于是日军采取了把油壶装在装弹机旁边,随时为机件和枪弹涂油的办法来保持可靠性的办法;后来在东南亚地区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日军使用的“歪把子”可靠性更差,甚至连油壶也无济于事了。
其次,采用复杂的多弹夹供弹方式,使“歪把子”的人机工程极为恶化,对副射手的依赖性很大。若在冲击或在炮火下运动之时,副射手没跟上来或者伤亡,那就真的有点玩不转了。
从“歪把子”的外形来看,其两脚架的架杆较长,以致其火线高度达400mm,因此比一般机枪的火线都要高(机枪的火线高度,是指机枪脚架架于地面时,枪管轴线垂直于地面的距离。通常机枪的火线高度不超过300mm,而且大多数是尽可能降低火线高度)。由于装弹机的位置业已确定,两脚架只有靠前配置才能避免与装弹机相互干涉,再加上脚架偏长,火线偏高,这样一来虽然对打仰角射击有利,但对打平射特别是打俯角射击就极为不利,射手往往要把上半身探出老高,才能构成瞄准线。尽管当时日本士兵平均身高在1.60m左右,理论上有利于隐蔽,但是使用脚架如此之长,火线如此之高的“歪把子”,就不免感到十分吃力,伤亡的概率也居高不下,体形矮小的优势也早已抵消殆尽。战斗中,正、副射手凑在一起,捣捣鼓鼓地在那里装枪弹,半天搞不完,这在战场上是比较忌讳的事情。
抗日战争时期,我抗日军民对付“歪把子”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专等它一“漏斗”枪弹打完,立刻反击过去一个“排子枪”,甚至一个“排子手榴弹”,不等鬼子装好弹再开火,通常鬼子不是人完了,就是枪坏了。那时日本鬼子的机枪手伤亡大,抗日军民缴获的“歪把子”也挺多,只是多有被打坏者,不过几挺坏 “歪把子”可以凑一挺好“歪把子”。顺便说一句,尽管“歪把子”与“三八大盖”使用一样的枪弹,打起来枪声却比“三八大盖”响得多,加上它射速不快,在众枪炮声中格外引人注意,因此常常成为抗日军民判断战场情况和度势巧用兵力的一个要素,“歪把子”被抗日武装力量盯着消灭,惦着虏获,自在情理之中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