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挂帅征东吴 勒马长江边
清代的考生和试卷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0 年 6 月 29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春秋 民间票证大观
清代的考生和试卷
□记者 孙钦良 文/图
清代试卷
  2010年高考录取工作即将拉开帷幕,那一份份答题试卷,正是考生成绩的凭证——那么,古代考生的试卷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如今,在洛阳很难找到完整的科举试卷了。但科举试卷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与官刻的登科录相比,更具真实性。譬如考生的履历和年龄,都清楚地写在试卷上,相当于“小家谱”,属于重要的史料。

  图中所示,是清朝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洛阳县考生魏庭璋的试卷。此试卷保存得较完整,没有残缺,但经过水浸,留有水渍印痕。此试卷高23.9厘米,宽94厘米,宣纸,书写部分印有暗红色方格,卷面书写用毛笔,小楷体,字迹工整。为了显示卷首部分的评语,记者拍照时只取卷首。

  从该试卷中可以看出,清代考试非常严格,卷首密封,学生答题时,要留出四至五行空白,好让评卷官填写评语。这份试卷中的考题是《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属于议论文,评卷官的评语是“切理近情,言言中肯”,考生获第十六名。

  还有几份试卷,评语不是“雷同”,就是“尚有思路,欠匠心耳”,很少有“切理近情,言言中肯”等赞赏性的评语,这说明魏庭璋的成绩很好,试卷的末尾部分,还标注了奖励金额。

  原来,那时考试,成绩好的学生都有奖金。譬如洛阳县考生萧璐的试卷上写着“特等第九名,奖膏火钱五百文”。膏火钱是指照明费用,也就是买蜡烛的钱。过去没有电灯,学子晚上学习要点蜡烛,蜡烛由动物脂肪制成,故称为膏火。可别小看膏火钱,一年下来是一项不小的开支,穷学生为得到一点膏火钱,都拼命地学习。

  古代考试时也有物质刺激,一场测试下来,试卷就变成了钱,当场发给了学生。不过这等奖励,往往只在县级考试中才有。如果到州府进行高级别的考试,就不会只奖励膏火钱了。清代高级别的考试试卷,我市也有留存。在偃师发现的一份贡生考试试卷,考生是首阳山镇古城村的廪生陈廷献,他参加贡生考试后,不知什么原因把试卷留存下来了。

  这是一套完整的试卷,考试时间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试卷共有4份,每份试卷分文章和诗两部分,文章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出命题,让考生进行论证,上面留有评卷人评语,还有考生的成绩。

  清代贡生考试,是国子监选拔优秀生员的一种考试形式,考取前两名者入国子监学习。陈廷献世居偃师,生于1869年,他能考到这个级别,成绩已是十分优异。其中第三卷写有“三更交”的朱批,说明当时考试昼夜不停,白天和夜晚连续进行。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说:过去为了提高考试效率,要求考生科学掌握时间,平时考试时,就有意模仿科举考试,规定试卷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若是晚上考试,不许续烛,蜡烛点完,没有照明,考生就必须交卷了。

  有的考生上考场前觉得没有把握,于是作弊,搞“夹带”,事先把答案抄到纸上或布条上,缝进衣帽内带入考场。我市现在还保留有20余份清代考生的夹带。这些夹带的内容都是押题答案,密密麻麻地写了许多,其中有一个考生准备的夹带,仅有中指宽,卷起来塞进耳朵里,再戴上耳暖遮掩,最后还是被发现了。

  据有关人员介绍,现在我们看到的夹带,都是当场被发现和被没收的,而作弊之后没有被发现的,均是被考生当场销毁了证据,有的考生甚至将夹带吃到肚子里去了。看来,这一张张字迹工整的试卷背后,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成了几乎无法探究的秘密。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