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D14版:生命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重病后,意外收获“快乐锦囊”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0 年 7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重病后,意外收获“快乐锦囊”
□ 记者 吴彬
  制图:仁伟
  在瀍河回族区平等街18路车站,记者见到了38岁的朱爱玲。笑盈盈的眼睛、高嗓门,在回家的路上,她不断地跟熟人打着招呼,大家都亲切地叫她“玲”,一看她就是个开朗、热情的女子。但朱爱玲告诉记者,她以前沉默、内向,是一场大病让她的性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心境变了,快乐便如影随形。

  怪病 撕心裂肺的疼痛

  朱爱玲从小性格内向,见人不爱说话,遇到难事儿总是自己躲在屋里悄悄地哭。

  1997年春天,当时25岁的朱爱玲因为生活上诸多不顺,劳累、委屈、恼怒和压抑将她包围,性格内向的她把所有苦恼憋在心里,整天流泪感叹命运的不公。一段时间后,朱爱玲手、脚的各个关节相继出现了发黑、肿大、疼痛的症状,紧接着她的头部也出现了疼痛。她脚不能挨地,手不能干活,被家人架着四处求医。她先后被不同的大夫怀疑为类风湿、湿热风等疾病,但都无法最终确诊。她不停地吃药、打针、输液,但快一年过去了,病情不见减轻反而加重:朱爱玲几乎无法下床,每天手、脚、头部疼痛无数次地发作,发作时她感到撕心裂肺,浑身打战,大汗淋漓,有时疼得咬破嘴唇,在床上、地上直打滚。

  这时的朱爱玲丧失了劳动能力,怪病无法确诊,而丈夫又刚刚失业,再加上此前家里盖房子,夫妻俩还借了不少外债,一时间,病痛加困窘,让朱爱玲几乎陷入绝望。

  坚强 女儿不能没有妈妈

  一次发病时,朱爱玲突然萌发了“一死百了”的念头。但想到4岁多的女儿,她泪如雨下。

  自从朱爱玲生病在床后,女儿的头发就整天乱蓬蓬的。但知道“妈妈疼”,懂事的女儿泪涟涟,帮妈妈端水、拿药,到街口买饭。一次,朱爱玲倚在门口,看着小丫头蓬头垢面、紧张地穿越马路到对面买米线,朱爱玲一阵心酸:如果我好不了,年幼的女儿可咋办?女儿可不能没有妈妈!她似乎一下子变得坚强起来,在心底坚定地说:“为了女儿,我要活下去!”

  一位大夫说,朱爱玲的病是“气转筋”,跟压抑、生气不无关系,这个病可以治,但不能生气、不能见风、不能见凉。看到希望的朱爱玲整个夏天都坚持穿着秋衣秋裤,盖着棉被睡觉,她每天吃各种药片约150粒,还不断地打针、输液,臀部、手上、脚上、头部都布满了针孔。药物的副作用,导致她身体浮肿,整个人昏昏沉沉。但她说,只要能活下来,能继续照顾女儿,啥罪她都受得了。

  秘诀 调节心情“小锦囊”

  生病的人情绪不佳,总爱胡思乱想。在治疗过程中,朱爱玲发现,心情越不好,她疼痛发作的次数就越多,反之则会减少。

  为了少受罪,她努力让自己开心起来,并慢慢总结出一些调节心情的“锦囊妙计”: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朱爱玲采取转身离开的方式,“眼不见心不烦”,离开不愉快的环境,烦恼自然减少;如果实在躲不开,就宽慰自己:人生在世,没啥真正值得生气的事,健康舒心最重要;如果心情还是不好,就找亲戚朋友诉诉苦,哭哭啼啼、说说笑笑之后,郁闷就烟消云散;要么就让自己忙碌起来,帮人看店、送奶、卖车票、织毛衣,可做的事情有很多;如果这样还不能让自己轻松快乐起来,就干脆跟家人发发脾气,发泄一下郁闷的心情,因为亲人最能包容、体谅自己。朱爱玲说,最后一招虽然管用,但最好不要轻易使用。

  转变 从内向到开朗热情

  就这样,朱爱玲一边进行药物治疗,一边不断进行自我调节,让自己学会摆脱不愉快的心理状态。到了1999年,朱爱玲可以下地了,可以做家务了,莫名的疼痛也很少发作了。

  病好后,街坊四邻发现:朱爱玲像换了个人。她性格中的直爽和热情凸显出来,变得爱说爱笑、乐于助人,大人小孩都喜欢她。谁家房子招租,谁家猫狗走丢了,跟“玲”说一声,她都热情帮忙;谁有啥烦心事,找“玲”说说,哈哈一笑可能就没事了。接触的人多了,见的事多了,朱爱玲的心胸也更开阔了,而快乐也更容易降临了。

  现在的朱爱玲,性格爽朗身体好,一年到头很少感冒、发烧,她说这得益于曾经重病的经历,所以她才会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现在,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遇见啥事千万别生气,想得开,天地宽。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