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现代快报》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中学课本《背影》一文中,作者朱自清描写父亲翻越火车轨道爬上月台的场景,因为其凸显了一个父亲的舐犊之情,而被人们视为描写父爱的经典之作。
然而近日,北外副教授丁启阵建议中学课本中删去《背影》,因为《背影》的感动是“不健康的”,是非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表现。而且丁力挺民意测验中中学生不喜欢《背影》的主要理由——文中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
教材选文的调整之争一直不断,此前也有人提出《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应从课本中拿掉,原因是“宣扬暴力”。而鲁迅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和《阿Q正传》,也因不合时宜已从人教版教材中删除了。但这次,无论专家、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出奇一致地维护《背影》。人们不愿看到,这个哺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经典名篇,如文中“父亲的背影”一样,憔悴地走出我们的视线。
副教授建议删掉《背影》
《背影》中的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臃肿蹒跚的背影是一个经典的艺术形象,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也感动了一代代中国人。
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原中文系)副教授丁启阵却发表博客《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文章认为,《背影》中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父亲的背影符合中国人病态的审美,《背影》的感动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表现,赞同从教材中删除。
丁启阵说,他在今年第6期的《语文建设》上读到孙绍振教授的文章《〈背影〉的美学问题》。文章中孙教授对朱自清的名文《背影》大唱赞歌,他对此“难以苟同”。
丁启阵说,自己赞同把《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除,原因在于:首先,朱自清父亲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他的行为有可能触犯他人的利益,造成火车无法正常行驶,破坏火车站的秩序,影响他人的正常旅行。其次,孙教授把“情”与“理”简单对立起来的审美观,是错误的,更是危险的。一个父亲,可以令儿子感动的行为方式实在是太多了,绝不限于违反交通规则去买橘子一种。另外,这篇文章有“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依我看,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不朽’,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叶圣陶等前辈语文教育家的推许,将它选入新式语文教材;二是《背影》有一定的作文技巧,语言流畅煽情;三是符合中国人的病态审美理论。除此之外,乏善可陈”。
在丁启阵看来,朱自清笔下的父爱,实际上不过是朱自清制造的一种幻影。他说:“从《背影》中,我们看不到朱父有什么品行上合乎公众价值观的闪光点,相反,朱自清的父亲既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1920年,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辗转杭州、扬州、温州、上海等地,不停地换工作,都有为父亲纳妾造成家庭生活艰难埋单的缘故在里边。为了自己一个人的欢娱,在官纳妾、气死母亲、害苦儿子,这跟孙教授所说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南辕北辙啊,朱父实在是一个不忠不孝不慈的男人。专门写这么一个不堪男人的一篇文章,却能成为不朽名文,作为几亿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精神食粮代代相传,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丁启阵6月23日的这篇博客,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遭到了网友的“拍砖”,“专家好有娱乐精神。应该调查一下有没有人因为看了《背影》而违反交通规则的”。很多人认为,丁启阵纯粹是在炒作。
6月25日,丁启阵回应网友质疑,发表博文《我为什么批评朱自清散文?》,文中解释道:“我的文章基本上是学术探讨的态度,也没有什么恶毒的话语,不过是对朱自清先生散文所体现的观念、所表现的文风有所不满。具体地说,我认为朱自清的散文中,某些观念是不够健康的,他的文风是孱弱病态的,近乎无病呻吟。”
此博文发表不到4个小时,丁启阵以《朱自清散文维护者是否神经太衰弱?》为题再次发博,称:“我批评了一下朱自清的名篇,不少人便如丧考妣、如被掘祖坟,咒骂、恐吓便铺天盖地而来。大概,不少人以为,名篇就是杰作,就是圣经宝典,就是他爹妈,就是他家祖坟,是说不得、动不得的。这些为了维护朱自清散文而不惜污言秽语、凶相毕露、风度尽失的同胞们,神经是否太衰弱了一点呢?”
这段话激怒网友,被称为“最恶毒的诬陷”。
苏教版教材不会删去《背影》
2001年,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通过国家审查,在全国20多个省市使用。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背影》作为挚爱亲情主题的首篇出现。“这是一篇分量很重的经典课文,是一篇理想的选文,我们不会把这篇文章从教材中删去。”该教材责任编辑汪志虹表示。
汪志虹说,作为传统名篇,《背影》的写作特点非常突出,语言朴实,充满深情。文章采用撷取法,用“镜头”表现了父亲的一个个瞬间,而这也是教学的重点。
更深层的,朱自清写出了自己感情的转折变化。当时作者是20岁的人,对家里、对父亲不太体谅,与父亲有一些隔膜,而父亲把最好的都给了他。通过父亲的背影,作者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父亲对他的关爱。
“父亲对你的关爱是仅以父亲的长相为标准的吗?”汪志虹说,父子情是心灵层面的,而父母的美好更多的是来自于心灵,不应以表面的美丑为标准。特别是处在文中作者父亲的艰难处境下,更不应该苛求父亲的外在形象。
“作为代代相传的经典,丁启阵批评的这几条理由都不成立,可以说很荒谬!”汪志虹表示。这篇文章是散文大家朱自清的精妙之作,有大家曾经评价这篇文章:只凭了它的老实,其中所表达的真情,却产生了极大的感动力。
把这篇文章放在初二课本中,也显示了编者的良苦用心。“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叛逆期,这篇文章能让他们理解生活、理解父母,读懂人生。能让学生与父母沟通,关爱理解别人,不是说教,是用真情动人。”汪志虹说。
一些学生、家长和一些专家、学者也纷纷撰文力挺《背影》,称其是永恒的经典。
当事人对阵
丁启阵:
我也曾是朱自清的崇拜者
近日,记者邮件采访了丁启阵,他给予了回复。他表示,虽然外界的咒骂很多,但他并没有任何压力。“网络谩骂,司空见惯了。写这篇文章我已考虑良久,不后悔写这篇文章。”他说,自己算不上是朱自清的研究专家,只是由于专业研究和工作(语文教育)关系,对朱自清的散文及有关问题比较感兴趣而已。“‘违反交通规则’的说法不是我发明的,我不过是转述他人的说法。”丁启阵说。
他认为,近代的文学家中,朱自清的散文水平并不是最高的。他说:“多年以前,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是朱自清散文的热爱者,是朱自清的崇拜者。清华大学校园内的荷塘,曾经是我心中的一块圣地,我曾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几次去那里拜谒,徘徊不忍离去。我还曾专程跑到扬州,去参观那里的朱自清故居。”
“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年岁的增长,朱自清及其散文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也渐渐地褪去了原本光鲜华丽的色彩。综观他的所有散文作品,还是琐碎、枯燥者居多。论才气、论见识、论韵致、论境界,跟鲁迅都不是一个层级的。鲁迅之外,朱自清也无法跟周作人、梁实秋等比肩。”
在丁启阵看来,理想的语文课本,选文要具备三个条件: 1.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家作品;2.思想、价值观念没有明显的问题;3.文风健康,不无病呻吟,不过分追求、堆砌辞藻。
孙绍振:
我看他是不老老实实做学问
“一个普通读者这么说,情有可原。但是,一个副教授这么说,我觉得这就让人担忧了。”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他在《语文建设》上发表的《〈背影〉的美学问题》一文,是丁启阵矛头所指的对象。
辗转联系上孙绍振的时候,他开始不愿意多说,但再次致电过去,老教授还是开口了:“情感是超越于理性之上的,这一点丁启阵副教授给弄混淆了。”
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很多人以为这是朱自清父亲穿得朴素,其实不是,这是那个年代的礼服。那时候,朱自清的祖母去世,父亲又被撤职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正在承受巨大精神压力的父亲,还穿着礼服来送儿子,尽父亲之责,这实在是难得。当时,父亲的这些难言之隐都被朱自清看在眼里,所以,他流下了复杂的眼泪,而这眼泪更加感动人。“丁启阵说,这是病态的审美,我看他是不老实,不老老实实做学问。”孙绍振说。
说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孙绍振认为那是因为他没有进入历史语境去读这篇文章。“朱自清的《背影》所描写的场景发生时,浦口火车站的火车很少,大家都是爬来爬去的,并不是朱自清父亲一个人这么攀爬”。
“他(丁启阵)没有起码的美学修养。中国语言文字,最动人的不是抒情,而是白描。《背影》中,白描动人的感觉,他没有感觉到。他这么做的目的,网友们都说了,不过是吸引眼球罢了!”孙绍振说,丁启阵在博文中大段采用他论文里面的内容,很多资料都采用了他的,说明这个副教授有点“浮”。
孙绍振说,《背影》在几次教改中都没有被删除,足以证明它的生命力。“现在,不仅是中国,就连美国的华人中文课本中,也有《背影》,说明这篇散文确实好,经得起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