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单是旧时的分家凭证。
在豫西广大农村,对分单的称谓不尽相同,有的叫“分书”,揭示财产分割的多项性;有的叫“析据”,强调分单具有凭证作用;有的则称为“分割文书”,这种叫法更直接,意思是分家了,财产分割了,兄弟们各自立门立户,不在一起吃大锅饭了。
社会以家庭为细胞,家庭以兄弟为分支,只要是大家庭,即便是五世同堂,甚至是七世同居,到最后没有不分家的。分单的样式,基本是竖长形,但不是一张,会有好几张分单。譬如兄弟五个,就有五张分单,各持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也有装订成册的,像一本小册子,由父母保管。
记者看到的分单,纸张有宣纸、绵纸,清朝的分单也有写在布上的。一般都用红色,表明人丁兴旺,分成多个家庭,皆大欢喜。如果分家时闹了别扭,觉得财产分配不公平,兄弟反目了,不用红纸,也无所谓。
分单虽小,从中却可看出社会现象,看到时代经济状况,看到家庭财产收入,看到分家时有没有战争。而分家的原因,大体有下面几种:第一,因人口太多而分家。这种家庭,成员之间没有太大的矛盾,家中的老人并不主张分家,他们喜欢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能维持多久就维持多久。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花团锦簇的大户人家,到最后也得分开过,譬如《红楼梦》中的贾府,也分成了若干单元,这是正常的分家现象。
第二,因家庭不和而分家,豫西人称为“闹分家”,一个“闹”字,形象地揭示了家庭矛盾。有趣的是古人很诚实,会把家庭不和直接写进分单。譬如洛阳道光二十六年的一张分单,上面写道:“所有三子,长子某某忤逆,次子某某更不守规矩,余欲逐出!”意思是:长子次子都不好,我要把他们撵出去,让他们另过。至于三儿子,文中没有提到,可能是老人要跟着老三过。
很明显,这是以父亲口吻立的分单,我真佩服他的勇气,竟如实写出两个儿子的不孝和顽劣,真不知儿子们拿着这样的分单,怎好意思示人!这样写,尽管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失望和无奈,但也暴露了自己的教子无方,这是比较失败的分家。
也有说得比较委婉的,民国十一年张文魁兄弟三人的分单这样写:“窃慕往哲遗风,岂宜一旦分析则人心不古。世事如棋,即使勉强同居,反生嫌隙。”用词很漂亮,说兄弟三人都钦慕古人遗风,懂得一旦分家则人心不古。但世间的事情就像下棋,谁知道谁在耍啥心眼?兄弟在一起生活,就像下棋一样,各自打着小算盘,所以勉强同居,反而要生隔阂,产生矛盾,还不如分开过。
民国三十三年袁某的分单,竟然直接写父子不和:“因父子每逢议事,就像公堂打官司的原告和被告,各说各理,经维持会多次调解无效。”父子反目,形同水火,也确实该分家了,但接着看分单的财产划分,就发现父亲的问题了,因为下面写得明白:“家里所有财产全归父亲经营,其父拿出国币三十五千元整交给儿子某某,儿子即日赤身离开家宅,从此以后永不回家,对父生前不养,死后不葬。”
表面看,这话说得绝情,怎能够父亲在世儿子不赡养,父亲死后儿子不埋葬呢?好像此儿不孝顺。其实仔细一看,这父亲只一次性给儿子一点钱(当时通货膨胀,那点钱不算钱),硬把他撵出家门,连一只饭碗都不让带走,这父亲也够狠的。所以我们看分单,可以看出人心险恶,看出虚伪狡诈,看出残酷和绝情。
第三,因为时局混乱和连年灾荒而分家,如“因年岁凶荒,守经不如”,意思是:因年景不好,遭受战乱灾荒,欲守传统美德而不能,所以要分家。又如民国二十五年一分单上写:“兹因国运不泰,年景不丰,家道不和”,所以要分家。这就更有价值了:说明1936年国民党统治下的国计民生都很糟糕,造成了家庭的破裂。
第四,因为其他原因而分家。一类是长辈去世,正好利用这个契机分家,洛阳因这类情况分家的占多数,属惯例,不丢人。一类是父母年迈,难以率领大家庭过活的,洛阳老人称此为“领不动了,得分家了”。还有一类是新开辟了宅基地,所以要尽快分家,使新宅有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