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特殊的天使
在人生的终点让生命远航
每天都在面对着死亡
与欢笑无缘
与悲伤结伴
护送着生命
文明而体面地离去
用真诚与热情
抚慰丧属悲痛的心
他们的名字叫殡葬师
□据 新华网
自古以来,人们都很关注生死,有关生死的各种仪式尤为隆重。在绵延几千年的殡葬行业里,一直没有“科班出身”的工作人员为逝者送别。
近日,郑州市殡仪馆东区服务中心来了5名花样青年,他们都是二十出头的80后,却毕业于殡仪这样一个“冷门”专业,他们成为我省首批上岗的专业殡葬师。
1
5名大学生,刚毕业的殡葬师
在郑州市殡仪馆东区服务中心的告别悼念厅内,21岁的甘肃小伙子李万亮的身后,躺着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这位老人在车祸中死亡,遗体将被火化。
在此之前的告别仪式上,李万亮的任务就是代替司仪引导前来送别的亲朋,让逝者安详、有尊严地告别人间。而停放遗体的大厅四角,还站着4名工作人员,他们正在进行护灵仪式。这些仪式都是过去殡仪馆不曾有过的。
在李万亮看来,他们的工作和别的服务岗位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他们是专门为逝者服务的。
“既然死亡是人们无法逃避的归宿,那么就得有人做好这份工作。”在殡仪馆东区服务中心,像李万亮这样的专业殡葬师一共有5名,3男2女。他们刚毕业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专业。
2
殡葬专业化,充满人文关怀
据了解,因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很少有人主动进入殡葬行业工作。殡葬行业就业人员大多是师傅徒弟“传帮带”,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系统教育。
今后,“告别礼厅中间摆放遗体,房间的四角站着护灵人”的护灵仪式、模仿古代三跪九叩的家奠礼、给予有名望人祭祀的宫奠礼……这些规范的殡葬仪式程序将出现在我省,殡仪行业将更加专业。
而带来这些规范仪式的,正是这5名80后殡葬师。从殡葬策划到挽联写作,从遗体美容到陵园设计,他们将一些被人遗忘的殡葬习俗重新拾起,同时掌握了更多关于殡葬礼仪文化的细则。
“殡葬正在变成一门充满人文关怀、值得创新的行业。”郑州市殡仪馆副馆长刘凯说。
3
大学3年,系统学习殡葬文化
昨日,记者见到了这5名殡葬师,他们都是1987年到1989年出生的,一身职业装。
据了解,他们在学校经过3年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除了学习殡仪服务、殡葬文化、人体解剖等专业课之外,他们还要学习社会心理学、防腐整容、书法、会计学等课程。在最后的实习阶段,他们要接触逝者的遗体。
家里遇到“白事”,市民往往会十分伤心、手忙脚乱。专业的殡葬师可以为逝者家属代办仪式和各类证件,并协助家属办理火化事宜等,使丧属伤心之余,不必再为繁琐的后事操心。
除了掌握基本的殡葬行业知识外,专业的殡葬师还需要熟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殡葬习俗。另外,还需掌握洽谈技巧、陌生人接触技巧、相关礼仪以及辨别丧殡用品质量的方法。他们能安慰悲痛的人,给逝者送去一个完美的告别……
4
80后的他们,为何选择殡仪专业
若听说某人在殡仪馆工作,不少人都会避而远之。既然社会对此行业存在偏见,这些80后为何要选择这个冷门专业?
“冷门好就业,我的想法是‘要么不读,要读就读个特殊的专业’。”23岁的张晶晶说。
“这个职业,还不太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但具体工作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恐怖。做这行的人,更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张晶晶说,高考结束后,父亲希望她填报建筑专业,“但我自己翻着招生简章看,逐一筛选,最后剩下殡仪这个专业。我感觉它应该很有前景,所以就报了名。我爸当时还吵我,说女孩学这个长大嫁不出去。但我觉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张晶晶说。
5
不能微笑服务,不能说“再见”
对很多人来说,平时说话、做事只要符合情理就行,但对这几个年轻人来讲,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却有很多讲究和禁忌。
采访中记者发现,湖南的易建波和他的同伴都很健谈,他们时不时地开个玩笑,并不是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冰冷、神秘。和其他同龄人一样,他们的业余生活也是逛街、买衣服、打篮球、踢足球、K歌。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是爱说爱笑的,但从事这个行业,一旦进入工作状态,自然而然地就变得严肃起来。”易建波说,这个行业和其他很多行业是有区别的,“别的行业提倡微笑服务,而我们这里的工作人员,必须严肃,不能笑,这是对逝者亲朋的尊重。”
这个行业有很多禁用语,如“你好”、“欢迎再来”、“欢迎光临”、“再见”、“你的骨灰”等。“我们必须说‘这是您亲人的骨灰,请拿好’之类的话。失去亲人的家属,心情都不好,如果我们说话不注意,会让他们特别堵心。”
“而‘再见’这两个字,则更不能说,谁还想再来这里?”易建波说。
6
殡葬师,辛苦并神圣着
这是一个辛苦的职业,工作时间不定,24小时待命,接到电话立即出发;这也是一个要求严格的职业,因为对一个逝者来说,殡葬服务只有一次,要力求完美。
张晶晶说,第一次见到尸体,是他们上大学一年级时。老师领着同学们去当地殡仪馆,他们在火化间见到了各种各样非正常死亡者的遗体,“晚上回去就不想吃饭,睡觉还会做噩梦”。
如果换个思路,结论就大不相同:能让逝者走得美丽,走得完整,让逝者的家属心情得以慰藉,那应该是一份神圣的工作。
不过,他们也有为难的时候。面对亲朋好友时,除非特别“铁”的关系,否则他们不会告诉别人自己在做什么工作。“第一次见面时别人问我是哪个单位的,我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更不知道该怎么表述自己的具体岗位。其实主要是害怕别人忌讳,想尽量避免尴尬。”21岁的甘肃男孩李万亮说。
采访中,这些80后的专业殡葬师表示,护士是迎接生命,而他们则是送走生命,这两个行业是非常重要的,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在工作中,他们与护士一样,心怀“生命至上”的理念,好好服务,让逝者走好在人间的最后一步。
7
毕业之前就被“热抢”
近几年,殡葬行业由“冷”转“热”。据了解,这些80后的殡仪专业毕业生很抢手。
李万亮说,和他们一届同专业的共有228人,其中有170多名女生。离毕业还有半年,同学们就已被各地的殡葬单位“预订”一空,通常每个同学都有好几家联系单位可供选择。
随着人们对殡葬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个性化、文明化的理念的出现以及一些殡葬设备的更新,社会对专业殡葬人员要求越来越多。招聘专业大学生打破了之前“父一辈,子一辈”的丧葬业用人传统,对应聘者的身高、相貌、能力、学历等方面的严格把关,提高了该行业的人员素质和服务档次。
刘凯说,以前的殡仪馆由于人员素质、服务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很难搞殡葬文化方面的研究,或进行更具人文关怀和创新形式的殡仪服务。今后,他们会不断引进此类专业人才,提高本市整体殡葬市场的服务质量,让逝者更体面地离去。
据悉,目前我国已有北京、长沙、重庆、武汉等地的院校开设了殡仪相关专业。从2008年开始,民政部也开始举办成人教育性质的“殡葬管理和服务”专业证书班,来培养专业人才。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推动着殡葬行业积极健康地发展。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纪德尚表示,从事专业殡葬管理、殡葬文化的大学生进入到殡葬这个行业,有助于打破原有殡葬行业垄断格局,加快殡葬改革,大力推广人文关怀、绿色殡葬的理念,促进殡葬文化发展。
■相关链接
日本电影《入殓师》曾获奥斯卡金像奖
殡葬师又称入殓师。日本电影《入殓师》(图为该电影海报),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充满爱意的人们。
该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