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2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狼自西北来 瞄上洛阳城
庚帖:生辰八字档案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0 年 7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春秋 民间票证大观
庚帖:生辰八字档案
记者 孙钦良
(资料图片)

  旧时订婚、结婚一套程序下来,过程很复杂,有点折腾人。而这套繁杂的程序,恰恰源自周朝时的洛阳。其全部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就是“六礼”。

  到了清代,“六礼”演变为“请庚、探问、报期、行盘、妆奁、迎娶”六道程序,和原来的差不多,只是变了个说法。其中需要落在纸上的,是“请庚”和“报期”(“请期”)。

  “请庚”,即互相告知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八字,即按出生的年月日时所处的天干地支,请测算人(算命先生)测定双方八字是“相合”还是“相克”,若是八字相合,就算过了第一关,两人可以“相配”;若是八字不合,犯相了或者相克,或对双方父母有碍,其订婚过程也就到此为止了。

  算命先生澄清双方八字后,将其列在一张红纸上,这就是“庚帖”,此为生辰八字档案,一经写出,不能更改,白纸黑字,成了奠定婚姻基础的重要凭据。

  庚帖一般用洒金红纸制成,类似今天的请柬,折叠式,封面有“双喜”字,街上有现成的庚帖出售,可到香烛店去买。但也有自己动手制作庚帖的。

  如今,民间保存的清代庚帖十分稀少,但在洛阳民俗博物馆,记者还是看到了两份,均订立于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是康庄村姓宋、姓翟的两户人家为子女订婚时相互交换的庚帖。其中女方送给男方的称“女命庚帖”,男方送给女方的称为“男命庚帖”。

  这两份庚帖均为自制,用装饰精美的红纸写就,非常大气,长约1米,高约30厘米,行文格式严谨,从前到后,依次写明订婚男女的姓名、籍贯、排行、生辰八字等。庚帖上还写明双方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的名讳。

  可以看出,庚帖用词非常讲究,抬头、结尾部分通常都有“百世芝兰”、“天作之合”等吉祥祝福用语。对促成男女双方婚姻的媒人,用语也很文雅,称之为“冰人”、“大月老”,显得很文明。其格式一般为:

  天作之合

  男(女)命庚帖

  谨将小儿(女)三代年庚开列于后:

  曾祖×××,祖父×××,父亲×××,儿(女)名×××,行×,×属相,×年×月×日生。

  今凭大老月翁×××先生作线,与×××阁下令爱(郎)结为婚姻,永偕伉俪之好。

  姻眷弟×××顿首

  冰人×××

  同押

  ×年×月×日庚书大吉大利

  有时为了制造喜庆气氛,男方除填写生辰八字外,还故意在庚帖上出上联,送到女方家让对下联。这种对联都是老对联,大家都很熟悉,马上就能对出,若是男方即兴编的上联,女方接到庚帖后,还得搜肠刮肚对下联,不免怨嗔未婚夫多此一举。

  庚帖是互相送的,俗称“换龙凤帖”,洛阳民间也称为换书、换启。有的人迷信,收到庚帖后,会将其压在灶神龛香炉下放三天三夜,其间未见不祥之兆,方可认同此桩婚姻。

  如今人们订婚时不再写庚帖,却变相保留了其痕迹。20世纪六七十年代,豫西地区男女青年订婚,有个重要仪式“换手巾”:男女双方各买一新手帕,互相交换,即为订婚,类似换庚帖,只是手帕上没写生辰八字而已。近年新人婚前要拍婚纱照,复制成两册,人手一份,也有换庚帖的意味。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