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情局网站上龙的插图。 |
|
中情局总部大楼前的总统车队。 |
|
《华盛顿邮报》视频截图。 |
|
美国中央情报局总部大楼。 | |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情报系统快速膨胀。
《华盛顿邮报》历时两年调查发现,美国情报机构已变得“如此庞大、笨重、神秘”,以至于“没有人清楚它花了多少钱,雇了多少人,制订了多少计划,究竟有多少机构在做同一件工作”。
万余机构布全美:
“超出了所需?”
“9·11”袭击发生后,为防范类似恐怖活动,美国政府大规模整改、扩充情报机构。
《华盛顿邮报》19日报道,9年来,美国新成立或重组至少263个情报组织。美国应对恐怖威胁的政府部门中,至少20%是在“9·11”袭击后建立或重组的。
眼下,大约1271家政府机构和1931家私营企业在美国大约1万处地点从事与情报、反恐和国土安全相关的活动,大约85.4万人拥有绝密级别授权。
美国去年公布的情报预算为750亿美元,是2001年公布数字的2.5倍。
国防部情报局雇员从7500人扩充至1.65万人,国家安全局的预算翻了一番,联邦调查局打击恐怖活动联合工作组的数量从35个增加至106个。
“‘9·11’以后,(情报系统)发展迅速,你想把所有的事都置于掌控下并不容易。”国防部长盖茨上周接受采访时说,“不仅对国家情报总监来说是这样,对任何个人来说都是这样,包括中央情报局局长或国防部长。”
盖茨说,美国情报系统并没有庞大到无法管理,但精确数据有时难以获得。单就国防部内部情报系统扩张来说,他打算将所有情报计划梳理一遍,判断是否有些计划在做无用功。“9年过去了,我们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不是超出了所需?”
在国防部,仅有少数高官能够了解本部门所有计划,他们被称为“超级用户”。
一名“超级用户”回忆第一次听简报的情景时说,他被带进一间狭小、昏暗的屋子,被告知不能作记录。行动计划一项接一项出现在显示屏上,他终于失去耐心,大叫:“够了!”“我当时什么也没记住。”他说。
海量情报难整合:
“足球综合征”
《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说,美国情报网络信息采集量迅猛增长,但存在有经验人员缺乏、情报处理效率欠缺等问题。
国家安全局每天拦截并存储各类信息17亿条,包括电子邮件、电话,然后选取一小部分,分发进70个不同的数据库。
电脑在情报人员筛选信息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信息内容最终要靠人工分析。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一名高级官员说,五成分析人员是最近几年才征召进来的,相对来说缺乏经验。他们通常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这些分析人员一开始对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这些重点情报收集对象知之甚少,也不熟悉这些国家的语言。
不过,就这些关键国家的情报,他们编写的报告数量惊人。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不清楚每年报告的确切数量。
一些加密的情报分析网站因为没有价值,被下令关闭。但情报分析主管发现,60个这样的网站仍在运转。“它们像僵尸一样活着。”一名官员说。
多名官员指出,不少新报告只是将旧报告的内容挑挑拣拣,再写一遍。
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前高官理查德·伊梅尔曼形容道:“这就像足球综合征。如果一件事发生,所有人一拥而上,重复劳动非常严重。”
美国全国反恐中心理应负责整合最敏感、最难获取的重要情报,但这个部门的工作也受到了批评。情报官员抱怨,反恐中心提供的报告要么不是原创,要么比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等单位的报告价值高不到哪里去。
情报总监乏实权:
“上帝才得见”
美国2004年决定设立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负责协调各情报部门的工作。不过,各自为战的情况依旧存在。
由于法律授权所限,国家情报总监无法对单个部门行使权力。不少情报部门官员说,他们至今不清楚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究竟负责什么。
美国官员说,首任国家情报总监约翰·内格罗蓬特上任前,国防部就将一项预算中数以十亿计的资金转移至其他预算项目,导致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无权动用。中央情报局将掌握的一些最敏感情报提升密级,导致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所属的全国反恐中心无权查看。
全国反恐中心主管迈克尔·莱特的办公桌上有4台显示器,他用这些显示器查阅来自不同网络系统的情报数据库。
长久以来,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一些情报机构领导很不愿意放弃他们自己的系统。不过,情况并非没有起色。莱特说:“我现在可以在一台电脑上收取我的所有邮件,这是件大事。”
军方和情报官员说,现行情报保密制度妨碍了工作效率。
国防部存在不少绝密计划,极少数人才能接触它们。这些计划的代号名单长达300页,其他情报部门存在数以百计这类计划及数以千计的子计划,每个子计划也设接触权限。
国防部负责情报事务的副部长詹姆斯·克拉珀说:“全宇宙只有一个实体才能见到所有秘密计划,那就是上帝。”
一名参与某项秘密计划的军官说,他每天在一名四星将军身边工作,即便如此,也必须签订保密协议,不得向这名将军泄露计划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