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子情深。 |
|
“张爱萍获奖了,成了‘河南省优秀母亲’……”这两天,一则喜讯在涧西区丽春路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家属院里传开了。张爱萍的邻居王晓辉说:“27年了,张爱萍能将身体残疾的脑瘫儿抚养成才,真是太难了……”
1
儿子成功的背后是母亲的艰辛
记者昨日从市妇联获悉:由省妇联、妇女生活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四届“感动河南十佳母亲”、“河南省优秀母亲”评选日前揭晓,张爱萍荣获“河南省优秀母亲”称号,获奖理由为“呕心沥血、历尽艰辛,抚养脑瘫残儿成才”。
提起张爱萍的儿子王一林,洛阳晚报的读者或许会有印象。
在外人看来,王一林是个“弱者”。作为脑瘫患者,肢体明显比常人僵硬许多,头习惯性地向后仰,手臂常向两侧作张开状,僵直的手指总是止不住地颤抖;喝水、弯腰等轻而易举的动作,他做起来却很艰难;虽能够走路,但常常摔倒;说话含混不清,只能通过写字与外人交流……
但同时,王一林又是个“强者”。2007年,为了感谢母亲,他撰写的小说《母爱铺天盖地,我的病残童年充满阳光》在第二届中华青少年文学书画摄影大赛上获得一等奖,他也应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大赛颁奖现场发言(本报曾以《人民大会堂,热烈掌声一次次为洛阳人响起》予以报道);2007年,王一林被选为“洛阳市残疾人自强模范”;2009年,王一林创办“残疾人文学星空论坛”,为残疾人朋友提供网络创作平台……
2
王一林获得成功,幕后最大的英雄,就是他的母亲张爱萍。
张爱萍52岁,原洛阳石化研究院(现洛阳石化工程公司设计院)退休职工。
1983年6月28日凌晨,经过4个半小时的挣扎,张爱萍生下了王一林,但是孩子刚出生就已窒息,马上被送到了急救室。经过三天的抢救,王一林虽脱离了生命危险,但随后的全面检查却让张爱萍差点晕倒:王一林患上了严重的脑瘫,生活将无法自理。
王一林将近一岁时,头还无法抬起,浑身软绵绵的。不少亲戚劝张爱萍放弃治疗,但她看着哭得像泪人似的孩子,心一下子软了,她哭着对孩子说:“孩子别哭,再难妈都陪着你……”
3
面对异样的目光,她鼓励孩子“抬起头”
家有脑瘫病人,注定和医院结缘。王一林20岁之前,几乎每一年,张爱萍都要带着他到北京、桂林的大小医院求医问药。
张爱萍坦言,对于脑瘫孩子的家长来说,身体上的忙碌、经济上的压力,都不难忍受,最让她难受的是,外人常常会用异样的目光看王一林,某些素质不高的人,居然当面讽刺王一林是“憨子”、“傻蛋”……
王一林是个敏感的孩子,碰到讽刺和挖苦,总是低头哭泣。张爱萍心如刀绞,每次外出,遇到外人异样的目光,她总是大声鼓励儿子:“抬起头,大大方方走路!”
为了让儿子在精神上“抬起头”,儿子因病辍学后,张爱萍规定:每一天,王一林必须写1000个字。一开始,王一林对此很抵触,但张爱萍毫不妥协。为了凑足1000个字,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王一林不得不大量阅读、苦练写作。谁也没想到,这个“家规”,居然“逼”出了一部2万多字的小说,还在全国获了奖!
4
感恩和奉献:张爱萍的“育儿秘笈”
“教育孩子,有没有什么诀窍?”记者问。
“没啥诀窍,我总是教孩子要懂得感恩、学会奉献!”张爱萍笑着说。
“感恩教育”,是从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开始的。一次,张爱萍半夜头疼,王一林听到母亲的呻吟,马上爬了起来,端了一杯水,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尽管送到张爱萍手中时,一杯水已经洒了大半,但张爱萍非常欣慰。
1997年,王一林在电视上看到“希望工程”的宣传片后非常感动,希望资助一名贫困儿童。当时,张爱萍家的月收入只有千元左右,为了让孩子在奉献中体验自身价值,她咬紧牙关,以王一林的名义,“一对一”资助了宜阳县石村乡纪彰小学学生伊少阳,直到他高中毕业。
5
母爱令他的生活充满阳光
目前,王一林虽然依旧行动不便,但他的“活动空间”不小。不仅继续学习电脑动漫技术、开办“残疾人文学星空论坛”,还在互联网上,经营了一个小小的鞋子网店。
“一林现在每天忙忙碌碌的,精神充实,心态平和,前途充满希望。这是他的成就,我的成功!”看着儿子,张爱萍总是感到无限的欣慰和满足。
“母爱铺天盖地,母亲坚强如山。如果没有母亲坚强厚实的肩膀支撑,我不会走到今天,更不会有我眼前的蔚蓝天空……”王一林这样评价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