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文来老人在翻看与地震伤员的合影。 | |
■编者按
22日,本报发出启事,邀请读者讲述与唐山大地震有关的故事,入选者可获赠由新都汇奥斯卡影城提供的《唐山大地震》电影票。今天,我们选登了其中3位市民的讲述,请您与我们一起在他们的故事中,回忆那镌刻于心的23秒。
24日,在位于高新区三山路的一栋居民楼里,今年81岁的宇文来老人看着窗外的滂沱大雨,经久不语,她的思绪已经完全沉浸在了34年前。
1976年,宇文来在当时的洛阳地区人民医院(现河科大二附院)办公室工作,唐山大地震当天,她一上班就听说了这个消息,由于已经从事了多年的医护工作,她立刻要求奔赴灾区,考虑到她当时已经40多岁,医院让她留在洛阳,做接收伤员的工作。
伤员抵洛时,宇文来和同事们早早就到火车站参加迎接活动。伤员是分批来的,医院将本地病人都集中在一个病区,剩下的病房专门用来接收地震伤员。
宇文来清楚地记得,伤员里有一些小脚老太太,原来配发的伤员鞋都比较大,于是,当时位于老城南关的制鞋厂的工人专门来为伤员量脚,连夜赶制好鞋子,送来后还问合不合脚。
那时,全市各单位都来慰问伤员,大家提的有罐头、鸡蛋糕等“高级礼品”,宇文来就一一登记在册,然后统一发给伤员。还有许多市民自己做一些好吃的饭菜,送过来让伤员吃。尽管医院一次次地解释伤员的伙食由国家供给,可是来送饭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1977年底,医院接收的伤员大多数都出院了,宇文来说,当时每治好一名伤员,医院都会组织人把他们送回家。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家住营口,伤好后,因为老人年纪太大,医院就安排她和一位姓杨的大夫一起把老大爷送到营口的接收站。在唐山,她第一次看到了地震后的景象,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可是裸露的钢筋、倒塌的房屋、随处可见的废墟依然在诉说着这个城市曾受到的巨大创伤。
由于宇文来他们都带着“唐山地震医疗队”的胸牌,所以在一路上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在乘车、吃饭时多受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