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界著名的“三钱”中的最后一位——钱伟长走了。对于这位知名科学家,人们关注最多的,不是他早年为更直接报效国家而弃文从理的传奇经历,或是他在力学、电池研究等多领域取得的杰出成果,而是他在生命最后27年,离开清华大学南下,就任一所上海地方高校校长的选择和贡献。
虽然这位“中国最老的在任校长”生前曾遗憾地说,上海大学还是没有百分之百办成自己理想中的学校。但他最喜欢的座右铭“自强不息”,如今已是这座大学的校训。不论是否有机会接触,这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说,上海大学,因有了钱校长而不同;老人走了,精神气场却还在校园里延留。
做校长如此,当可含笑九泉。
我们周遭并不缺少“合格”级的大中学校校长。他们或许也由教师、科研人员而提拔,变成了教育管理者;他们每天陷身于开会参会、迎来送往、上行下达、扩校基建、洽谈合作等等纷杂事务之中,说话常照稿宣科,行事遵循稳妥套路,不出彩,也不会出错。
以这样的标准论,钱伟长或许远算不上“完美”、无可挑剔的校长。但他的离京赴沪担任地方高校校长,更多不是由于行政任命,而是怀抱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寻求突破、实践教育梦想目的的主动选择。
这两年,高校开始出现“个性校长”,最近更有多位大学校长因为耳目一新的毕业演说词而走红。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有一个广受关注的内容,即取消学校的行政职级。推进高校的去行政化势在必行,如果没有一批真正怀抱教育家使命、淡薄名利的大学校长的自觉和身体力行,这样的改革便很难提速、落实。
每一所当代名校的形成历史中,我们几乎都能看到一两位这样的杰出教育家的身影,他们的追求与坚持,往往是大学最宝贵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核心,萦绕不散,成了学校的个性与灵魂。
愿钱老去世,能带来更多大学及其校长的思考:我们究竟要做怎样的校长、要办怎样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