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6版:洛阳·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西阙东阙同形制 应天门恢宏现眼前
卖瓜朋友,你卖的是西瓜还是冬瓜?
安居房强力推进
积水点逐一改造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0 年 8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随着隋唐洛阳城应天门西阙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结束,隋唐东都最具
代表性的建筑——应天门的面貌也清晰地呈现出来
西阙东阙同形制 应天门恢宏现眼前
□记者 李燕锋/文 陈小伟/图
发掘现场
  北京故宫的午门、金中都的应天门、元大都的崇天门,这些气势恢宏的城门,都是以咱洛阳的应天门为原型的。

  应天门到底是何模样,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就开始对其遗址进行勘察、发掘,并作出了初步推断。日前,随着应天门遗址西阙考古发掘工作的结束,应天门恢宏的气势终于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座由门楼、垛楼、东西阙楼及其相互间的廊庑组成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阙高120尺,按照唐代一尺29.4厘米来计算,这座恢宏的城楼差不多有今天的十二三层楼高。

  西阙形制“双向三出” 

  昨日下午,在位于定鼎南路的隋唐洛阳城应天门西阙考古发掘现场,该遗址目前各项发掘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清理。此次发掘工作的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副研究员、唐城队副队长韩建华告诉记者,发掘工作主要有两大收获:一是确定了隋唐洛阳城应天门沿用的时代:从隋唐一直到北宋末年。二是通过这次考古发掘,基本搞清了应天门西阙的形制和规模为“双向三出阙”,和1990年考古发掘的应天门东阙相同。

  据史料记载,应天门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根据中国皇城坐北朝南的原则,宫城南门应天门就成为隋唐洛阳城的正门,是当时隋唐洛阳城的城市中轴线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据文献记载,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日本国第八次遣唐使等国家重大仪式都在应天门城楼上举行。

  鉴于应天门重要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对它进行了4次大规模考古勘察与发掘,尤其是1980年进行的第二次发掘中,考古工作者经过勘测综合文献资料推断,应天门是一组以城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垛楼,向外伸出阙楼,其间以廊庑相连的建筑群体,其外观形制当与北京明清紫禁城午门相似。

  1990年,在配合洛阳都城博物馆的基建工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对应天门东阙遗址进行全面的发掘,发掘范围包括门址墩台的一部分、门东侧的垛楼、阙楼以及连接门与垛楼、垛楼与阙楼之间的廊庑等,发掘面积1000多平方米。此次发掘,规模巨大的“双向三出阙”成为隋唐两京考古首次发现,这也使人们对应天门的形制有了更加清晰的概念。

  2001年至2002年,为配合定鼎南路的扩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对应天门墩台、门道和西廊庑进行局部清理,此次发掘是在原来历次发掘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发掘,初步推断:早期应天门遗址属于隋至盛唐的门址,晚期应天门遗址属于中晚唐至宋的门址,东西道打破早期墩台,可能门道加宽了或是东移了,门道中开始铺石。而这一次,当西阙的形制清晰地呈现出来时,此前的各种论断也终于在考古学上得到了有利的印证。

  韩建华说,经过历次的大规模考古勘察与发掘,考古界对应天门的建筑形制、结构和历史沿革等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应天门遗址的发现,对研究隋唐东都城门建制特点提供了珍贵资料。从建筑史的角度看,它对后代都城建设也有深远影响,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应天门废弃于北宋末年

  据了解,为配合我市的大遗址保护工作,今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应天门西阙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经过将近5个月的发掘,共发掘1900多平方米。在此次发掘中,工作人员发现了包边石和石铺散水等建筑遗物。

  韩建华说,应天门阙台基础为土,外铺砖石即包边石,每块包边石之间还有铁楔相连。他说,由于应天门规格很高,因此包边石的制作也非常讲究,每块包边石上都刻有“官”字,这有两层含义,一是这类包边石是官办的砖石厂所造,另一层含义是专门为宫廷建筑特别制作的。此外,遗址包边石外侧还发现大量的石铺散水,在石铺散水中间,还发现了多块分水用的龟背石。我们看到,这种石头每块宽约0.45米,长约2.9米,形状为中间高两边低,很像乌龟背,故名“龟背石”。韩建华说,这种龟背石非常特别,在隋唐洛阳城门址考古发掘中还是首次,很有可能是一种特制的石头,而这也符合应天门作为当时宫城正南门的建筑规格标准。通过包边石和石铺散水的位置和走向,考古人员判断出,应天门西阙的形制同样为“双向三出”的形制,这和20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对东阙的发掘成果相同。

  在石铺散水外侧,考古人员还在废弃的阙台倒塌堆积层中发现了红色的墙皮。韩建华说,这说明在当时建筑外墙上有刷红的现象。

  在西阙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夯土层上还发现了成排的纴木腐朽后残留的洞穴遗迹,而这也和《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的“筑城时,城每高五尺,横用纴木一排”吻合。据了解,纴木就是为加固城墙和夯土的。此次发掘的另外一大收获是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一方面是建筑构件,包括砖石类的建筑材料,还有铁质、铜质的钉子和门环以及红墙皮、建筑倒塌时烧毁的木头等;另一方面是生活用品,包括钱币、瓷枕、瓷碗、瓷盘等。从发掘的建筑遗迹和遗物的形制特征,建筑物倒塌时烧毁的木头以及对土层的打破关系判断,应天门的废弃时间为北宋末年。

  西阙遗址上将建保护棚

  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掘,人们最关注的是如何对其进行保护。    韩建华介绍说,由于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区被定鼎路一分为二,因此考古工作者就将其就地划为西区和东区。1990年东阙遗址发掘结束后,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1992年,国家文物局就拨专款60多万元修复应天门遗址,对发掘出的东阙,跺楼和部分敦台进行了保护。

  经过近5个月的发掘,西区的西阙楼、垛楼、马道等遗迹的考古发掘目前已基本结束。我们了解到,为保护发掘现场,文物部门近期将在所有遗迹上建立临时的玻璃钢瓦保护棚。随后考古队还将在原来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对应天门东区的东阙楼、垛楼、马道以及应天门外部的廊道、水渠等建筑遗迹进行深入的考古发掘,为下一步应天门遗址保护区保护方案的确定提供准确、科学的考古数据。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