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恐惧,基本上每个人都有自己恐惧的东西或场景,比如有人怕黑,有人怕高,有人怕蛇,有人怕陌生人……那么,人究竟为什么会恐惧呢?
恐惧来源于何处
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个杏仁状的脑结构,被称为杏仁体,医学专家认为这就是大脑中控制恐惧情绪的中枢。在遇到外界刺激时,信息会传到杏仁体,杏仁体会发出警报,对危险性进行评估,进而作出反应。
如果杏仁体认为危险,人的大脑就会启动“对抗或逃避”反应。从条件反射理论上说,一般人遇到恐惧对象时,大多会启动“对抗反应”;而恐惧症患者在遇到恐惧对象时,却是一直选择“逃避反应”,最终会形成生理上的条件反射,强化对这一特定事物的恐惧感,就如我们提到酸梅,唾液分泌就会加速一样。
恐惧对象各有不同
既然恐惧的情绪都是来自于大脑的杏仁体,那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恐惧对象呢?
医学专家说,杏仁体是对恐惧情绪进行加工的地方,而人的恐惧对象各有不同,跟人的记忆和认知有关,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后天形成。其中恐高是后天才会产生的恐惧。
科学家吉布森和沃克曾做过一个“视崖实验”。他们在两张桌子之间空出一米的距离,架上玻璃板,把婴儿放在桌子上,让母亲站在另一端呼唤婴儿。结果,小于6个月的婴儿可以从玻璃板上爬向母亲,超过6个月的婴儿则不敢爬过去。他们研究发现,测试深度的视觉是后天形成的,在6个月以前,婴儿还不会判断深度,因此也不会对高度产生恐惧情绪。
而有的恐惧却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对于巨大声响的恐惧就是天生的,即便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在听到巨大声响时,也会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表达恐惧。
物种生存的重要保障
恐惧给我们带来这么多麻烦,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摈弃这样的情绪呢?
医学专家认为,恐惧是非要不可的,“恐惧是必要的自我保护本能,可以帮人应对危险”。
根据科学研究,人在面对恐惧刺激时,瞳孔会扩大,以获取更多的光线;血管会收缩,以向主要肌肉群输送更多的血液;肌肉绷紧,充满力量;平滑肌放松,以使更多的氧气能够进入肺;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会关闭,为负责运动的系统提供更多能量。
上述这些措施,能让人有力量来面对出现的危机,在“对抗或逃避”二者中选择其一,即便判断为无力对抗,也可以躲避危险。
专家说,恐惧的本能不是人类独有的,即便是狮虎之类的猛兽,一样也有恐惧情绪。比如看到火光、雷电,大多数野兽都会感到恐惧,不敢靠近。也就是说,因为有了恐惧情绪,才使得各种生物生存了下来。 (钟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