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8日,基金“一对多”业务正式开启。同年9月初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批量发行,一时间受到投资者热捧。由于投资门槛在百万级以上,基金公司“一对多”更是同阳光私募形成了直接竞争。然而近一年过去了,大热开局的基金“一对多”产品整体表现差强人意,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基金公司有无机会“咸鱼翻身”?
“一对多”绝对收益不如私募
基金“一对多”专户理财的门槛在百万以上,被称之为“富人的游戏”,同公募基金追求相对排名而言,“一对多”更看重绝对收益,但是在过去一年股市整体下滑20%的背景下,“一对多”绝对收益的特征并不明显。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23日,一向以“绝对收益”为追求目标的专户“一对多”,仅有约13只产品取得了正收益,大多数产品出现亏损,净值在1元以下。
据粗略统计,截至目前26家基金公司发行了140余只“一对多”产品,运作满3个月以上的有近120只,资金规模不超过200亿元。取得正收益的13只“一对多”产品,大多成立于去年9月和10月。
事实上,与基金“一对多”产品颇为类似的私募基金,同期就有多达96只产品凭借着灵活的仓位优势取得了正收益,在所有356只可比产品中占比高达26.89%。
私募给点阳光就“灿烂”
“一对多”产品问世之初,曾受到“百万富翁”们的热烈追捧,由于采取提前预约的制度,不少“一对多”产品正式发行仅数小时即达到募集上限。在此背景下,“一对多”新品层出不穷,高峰时期每周甚至有5至6只产品同时发售。
但由于业绩不佳,“一对多”产品发行全面降温。去年9月至12月,基金公司发行“一对多”产品80只,平均每月20只,而今年前7个月,只发行产品60只,平均每月不到10只。据记者调查,实际情况是管理层并未将“一对多”的审批管道堵住,而是基金公司主动放缓产品申报。
而今年以来,阳光私募产品的发行却在加速。2008年市场单边下跌之后,阳光私募产品的发行曾在2009年第二季度达到一个小高潮,在今年上半年又逆市扩张。根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6月底,今年已发行235只阳光私募产品,这一数字接近2009年全年的水平。
反思“一对多”欲翻身
对于“一对多”失利的原因,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基金公司第一年做集合型私募产品,难免会有些手生。“跟过去做公募或是做专户一对一都不同,前者更追求相对排名,而后者更重视风险控制,而‘一对多’客户需求多样,激进和保守之间的度难以把握”。
也有基金公司专户总监在接受采访时,将“一对多”陷入尴尬的主因归咎于“冲动”二字。在监管层放行“一对多”专户业务后,有资格的基金公司们蜂拥而上,抱着跑马圈地的念头,不管有没有准备妥当,都急于申报产品并快速发行,这种冲动性的扩张导致“一对多”发展陷入僵局。
对于与私募基金的明显差距,不少基金公司开始痛定思痛。专户产品与公募产品的最大不同,就是要追求绝对收益,因此,专户投资必须转变投资思路和投资策略,将对风险的控制放到首位。相对于私募来说,公募基金在投研整体实力上依然具有明显优势,未来也将开发更全面的产品线以满足客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