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松波(右1)在资料照片上寻找当年的老船工。 |
|
当年渡河时的葫芦被老百姓保存至今。 |
|
1944年9月,刚组建的豫西抗日独立支队挺进豫西,出发前,团以上干部合影(后二排左七为支队司令员皮定均,后二排左六为政委徐子荣)。 | |
9月3日是我国抗战胜利65周年纪念日。66年前,皮定均等人奉命组建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并率部队南渡黄河,开辟了豫西抗日根据地,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近日,本报联合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专家,陪同皮定均司令员的老部下关松波及抗战老兵乔清和之子乔志奎以及爱心市民马万庆等人,从济源河清渡口出发,沿皮定均所部当年行军路线,探访抗日遗址,讲述抗战故事,还原难忘历史。
昨日下午,站在黄河北岸的济源河清渡口岸边,80岁的关松波老人难掩激动,指着湍急的河面,说:“我们就是从这里渡河的,当年河面有1000米呢。”当年的14岁少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作为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的老战士,66年前随同皮司令飞渡黄河的场景,老人仍历历在目。
1
党中央命令:挺进豫西
1944年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日本帝国主义为挽回败局,决定孤注一掷,打通中国大陆南北交通线。他们发动了河南战役,很快,郑州、洛阳等38座城镇沦陷。
同年7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向河南进军的部署:由北方局从太行、太岳军区抽调精干部队,尽快挺进豫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那个时候,河南大部分地区已经落入鬼子手里,还遭遇了好长一阵子天灾。”关松波回忆说,进军河南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当时中央还给出了指示:我军必须积极发动群众,广泛进行统战工作,才能坚持长期的斗争。
随即,太行军区奉命组织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由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治委员,部队有1502人。
部队组建后,许多战士还不知道要渡过黄河去豫西,常常猜测议论,但老兵们一看干部都集中到团里学习,部队又发下来很多物资,他们心中就有数了:要开辟新区了。
“以前,我们每支枪只配发20发子弹,这次每人配发50发子弹、8颗手榴弹,还有8双鞋子,半个月的干粮,连冬天的棉衣都准备好了,肯定要远行了。”关松波说。
1944年9月6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部队集合后立即向黄河岸边进发。
2
选定河清渡口渡河
黄河汹涌,水流湍急,再加上南岸日军和伪军封锁森严,选择从哪儿渡河,是个严肃的问题!
河南战役后,为了防止八路军下山过河,日伪军在济源至洛阳之间的黄河渡口均驻有守卫部队。关松波老人说,在支队主力出发前,一支由豫西籍同志组成的先遣工作队已经率先渡过黄河,其任务就是了解敌情,发动群众,选定渡河地点,为主力部队渡河创造条件。
“河清渡口西二三里地有个蓼坞渡口,那儿的河面比较宽,部队渡河比较困难。”老人说,孟津境内也有几个渡口,可那儿距洛阳较近,容易被鬼子发现。后来,先遣工作队经过侦察,发现位于济源杜八联的河清渡口河面相对窄些,水流相对缓些。
“选定从河清渡河,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关松波老人讲,“当时河清渡口南岸,驻扎着伪军的一个连,负责防守河岸。通过当地开明绅士,我军做通了这个连的工作:在我军渡河时,他们只象征性地往天上放几枪。这是党的统战工作取得的胜利啊。”
3
沙堆里挖出埋藏的小船
选定渡口后,更让人关心的问题摆在我们眼前:从哪儿弄到渡河的船只呢?
关松波说,河清渡口附近的群众原先大多靠黄河摆渡为生,可日军一来,船只被烧的烧,抢的抢,鬼子不想让船落到八路军手里。不过,智慧的人民群众也留了一手,他们悄悄地把4艘小船,埋到了沙堆里。
没了木船,群众就用牛皮包、油布包渡河甚至身系葫芦来往于黄河南北,为地下党传送情报,护送抗日同志南渡北返。得知八路军大部队要渡河,当地群众又悄悄地来到岸边,将埋在沙堆里的4艘小船挖了出来。
“当年俺跑到岸边玩儿,看到不下十个人在那修船,也不知道干啥用的。”如今已是杜八联抗日纪念馆馆长的杜福生说,那时他才六七岁。
正是这4艘小船,后来将绝大多数抗日战士运过了黄河。“把小船修好后,再在其周围绑上大葫芦,这样就能增加小船的浮力,每次能多坐几名战士。”
4
急行军180里后飞渡黄河
1944年9月21日夜,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大部队急行军180里后,飞渡黄河。
关松波回忆说,当时,大部队在阳城进行了3天休整,做渡河前的准备。突然,他们接到上级急电:敌人正在调动兵力,加强黄河防线,我军必须星夜渡河!
接到命令后,大部队昼夜兼程赶到黄河岸边。有些同志体弱或有病,跟不上队了,首长就把配给自己的牲口让给他们骑。“皮司令骑的小灰骡,方升普副司令骑的棕色小马,徐子荣政委骑的枣红骡子,都让给了战士们……”
21日晚上10点,夜雾弥漫,星月无光,部队开始飞渡黄河。激流中,英勇的艄公迎大浪,避险滩,稳稳地操舵,两侧水手奋力划桨……
次日三四点,河南岸燃起了三堆大火,渡河成功。
得知八路军大部队过了黄河,日军马上出兵对蓼坞及杜八联进行扫荡。当地村民杜荣伟说,他父亲杜光方与本村的杜志旺都是当年的船工。他们把八路军运送过河后,鬼子第二天就把杜志旺抓住了,问他八路军去哪里了,还挥着战刀叫骂,并对其拳打脚踢。虽然头破血流,杜志旺仍守口如瓶。
后来,日本鬼子又来到南河清渡口追查守河伪军,防卫连回答他们:“八路军化了装,一到渡口,就拿出枪来打……”
5
当年的渡口旁建起小浪底工程
站在当年八路军渡河的地方,听着抗战老兵的讲述,让人感慨万千。如今,当年的渡口已不复存在,西边建起了一座黄河大桥,成为连接洛阳和济源的重要通道,而在它的东边,则坐落着一座浩大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将长久造福于沿岸人民。
“因为旁边就是小浪底景区,游客经常光临俺们村,村民们开饭馆、搞服务,收入上去了,日子过得很红火。”当地村干部王法林说。
为了纪念那段难忘的历史,当地有关部门还建起了杜八联抗日纪念馆,里面保存着大葫芦、榆树炮、长枪等文物,仿佛让人回到了热血沸腾的抗战年代。
“十几年前,当年运送八路军的一艘小船,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这是俺们村的骄傲啊!”杜福生老人说着,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感谢四季春酒业美酒汇对本次活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