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郑委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又将五个台阶细化为“八个关键点”,每一个关键点都可能是人生幸福与不幸的转折点。
关键点之一——0岁~3岁的“习惯养成”。
更科学地说,应该是“0岁~6岁”的习惯养成期,我之所以强调0岁~3岁,是因为中国家长对0岁~3岁孩子的教育存在非常多的误区:
其一,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因而忽视这个阶段的教育;其二,认为0岁~3岁孩子的教育重点是智力开发,因而忽视了这个阶段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三,很多家庭0岁~3岁孩子的教育主体是爷爷奶奶,老人溺爱孩子,造成这一阶段孩子性格教育的缺失。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有没有科学道理呢?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让每个幼儿回答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答题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五大类。其中“充满自信”的占28%,“良好适应”的占40%,“沉默寡言”的占8%,“自我约束”的占14%,“坐立不安”的占10%。
2003年,这些孩子26岁时,卡斯比等专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是:
当年“充满自信”型的幼儿,小时候活泼、热心、性格外向。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当年“良好适应”型的幼儿,小时候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依然如此。
当年“沉默寡言”型的幼儿,如今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敢做任何可能使自己受伤的事情。
当年“坐立不安”型的幼儿,小时候的主要表现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他们易于对小事情作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当年“自我约束”型的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卡斯比的实验说明,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孩子0岁~3岁这段时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尤其是习惯的养成。
在此,我要告诫家长们,一定要把0岁~3岁孩子的教育重点放在孩子人格、性格、独立意识、责任心、意志力、控制力、自制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上,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德行好、受欢迎的人。
我女儿出生后,我发现孩子的姥姥没事就过去摸摸她,我认为这种方法是极其错误的,对孩子的习惯和情绪培养很不利。
我对孩子的姥姥说:“妈,您没事情不要摸孩子,她什么感觉都有,你看她,饿了渴了尿了都知道哭,只是她不会说话,不会站立而已。如果您躺在床上,我没事过去摸您一下,您舒服吗?”
我丈母娘说:“那怎么办啊?”
我说:“您要尊重她,她是个人,要给她培养好的习惯和好的情绪。您走到她的床边以后要先对她说‘姥姥来了’,让她听到,再把头伸过去让孩子看到您,这时孩子有准备了,再去摸她才是爱抚,她会很舒服。”
对婴儿手嘴并用,那是“惊吓”,白天受到“惊吓”的孩子晚上能好好睡觉吗?很多孩子白天被大人“折腾”,到了夜晚就开始哭闹,折腾大人。我的朋友们很羡慕我,因为我女儿从医院回到家没几天就能睡整夜的觉,我们大人很轻松,这分轻松来自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孩子的稳定情绪和好的习惯也就此养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