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 |
正话反说儿歌,最富有创造性,本来是向儿童讲解逻辑,却偏偏要打破逻辑,以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
收集老儿歌时,群众提供得最多的是正话反说儿歌,比如:“瞎话儿,瞎话儿,窗户台上种了二亩烟瓜,赤肚子孩子偷了一裤兜儿,瞎子看见了,瘸子撵上了,没胳膊没腿的逮住了,拉到窑里,吊到梁上,上桑树,砍柳棍,打了一身枣补鳞,掀开衣裳看,一身鞋底印。”
这首儿歌,在过去小孩子无人不晓,无人不唱,不但非常熟悉,而且很感兴趣。以上这个版本是偃师、巩义一带传唱的,洛阳其他县区还有一个版本:“瞎话儿,瞎话儿,煤火台上种了二亩香瓜,赤肚子孩子偷了一裤兜儿,瞎子看见了,瘸子追上了,没胳膊没腿的拉住了,拉到窑里,吊到梁上,上桑树,砍柳棍,打了一身枣补鳞,掀开衣裳一看,浑身破鞋印儿。”
像这样的儿歌,听起来唱起来都很有意思,编此类儿歌的大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真是太聪明了,非常富有创造性,向儿童讲解逻辑,偏偏要打破逻辑,这样更能迎合小孩子逆反、调皮的天性,引起他们极大的关注和兴趣。你想啊,小小的窗户台、煤火台,怎能够种植二亩瓜?赤身裸体的孩子,怎能把偷来的瓜装一裤兜儿?下面说的就更奇怪了:瞎子怎能发现有人偷瓜?瘸子怎能追上偷瓜人?这一路唱来,全是没影儿的事,全都违反了常规。但越是这样,小孩就越感兴趣,就会不停地发问,大人就要不断地解释,告诉他们正常的逻辑,于是小孩就记住了。
“反唱歌,倒起头,我家园子菜吃牛!芦花公鸡咬住狗,姐在房中头梳手,老鼠叼着狸猫走。”看内容,全是荒唐的事儿,也是不可能的事儿。但第一句已经解释清楚了,是
“反唱歌,倒起头”,是说“瞎话儿”,别当真,逗你玩呢!
需要交代的是,儿歌中提到的“瞎话”,是“假话”的意思。但豫西人平时说的“讲瞎话”,并不是“讲假话”,为此,记者还专门请教过一些专家。其中新安县籍的赵跟喜说:“过去农村没有电,自然也就没有电灯,老百姓吃过晚饭后,总要消化消化再睡觉,这个过程叫‘稳食’,对肠胃是有好处的。那么在稳食的时候,农民都不舍得点灯,生怕浪费了灯油,于是就黑灯瞎火地讲故事。这就是‘讲瞎话’了。”
很多儿歌,就是在没有灯光的氛围中编出来、唱出来的,譬如“瞎话儿,瞎话儿,窗户台上种了二亩烟瓜”这一首,记得是这样一种情形:夏日的晚上,大人领着小孩坐在星光下,摇着芭蕉扇就说开了,一般是不唱的,而是说,或者叫背诵。还有一首是:“黑咕隆咚月光明,天上无云雨零星。河里没水能冲船,老母鸡叼了个大黄鹰。兔子摁住个大猎狗,老鼠撵猫一溜风。从南来了个娶亲的,四个瘸子抬着轿,四个瞎子打着灯,四个哑巴跟着唱,四个聋子跟着听。瘸子说,今天抬轿路不稳。瞎子说,今天打灯灯不明。哑巴说,今天唱曲难张嘴。聋子说,怪好的小曲听不清!”
还记得一首比较“现代”的正话反说儿歌:“吃牛奶,喝面包,提着火车上皮包。下了皮包往南走,看见一个人咬狗。人咬狗,撂砖头,砖头咬人一大口!”这类儿歌很多,很有趣,能让小孩子们着迷,一遍一遍地吆喝,之后便哈哈大笑,看谁记得清楚,看谁说得流利,说的时候还带动作,去地上捡砖头,模仿着去打狗,然后佯装被砖头咬了一大口。
还有一首最著名,题目有的称《树梢不动刮大风》,有的称《大年初一月光明》,这样唱道:“大年初一月光明,八月十五黑洞洞。晴天无云衣淋湿,树梢不动刮大风。刮得鸡蛋碰石头,石头碰了个大窟窿!鸡鸭鹅毛沉进水,石头飞到半空中。四个瘸子来抬轿,一个男人坐轿中。几个哑巴唱大戏,几个聋子听得清。哎呀呀!半夜三更走亲戚,遇到几个瞎子打灯笼!”
这首儿歌,记者小时候也是哼个不停,觉得很有意思,但如今想想,这里面的用词也有不妥的地方,譬如多次出现“瞎子”、“瘸子”等,如今该统称为“残疾人”,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汇,如今收集整理,不能随意改动,好歹其中并无不敬的意思,只是大人哄小孩子高兴罢了,想必当时的残疾人也都能见谅。
记者在归纳分析这些儿歌时,仍能感受到其生命的余温:节奏很快,描情状物十分轻松,信手拈来便很生动。风雅颂,赋比兴,自自然然的,又家常又贴切,哪有半点儿做作?而且说着说着就收尾了,戛然而止,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譬如:“反唱歌,倒起头,娘十七,爹十六,哥哥十八我十九,记得外公娶外婆,我在轿前敲大锣!”本来在“哥哥十八我十九”这句之后,还能写上许多句,譬如“姐姐十三我十四,妹妹已经快三十”,等等,但它不,笔锋一转,就直接敲了一声锣,铿锵有力地结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