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全国中小学新学期正式开学。据多家媒体报道,央视与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昨日9时至10时40分在中央一套播出,教育部将组织全国2.2亿中小学生集中收看。
《开学第一课》已是第三次了,网友也早就赠予其“史上最牛课堂”的“美誉”,因为2亿学生同上一堂课,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难找先例。然而,这“最牛”的课堂,是不是起到很牛的效果了呢?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安排在了上午上课时间,也许“出勤率”会高不少,但要保证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收看,还是很有难度的。要知道,在一些农村中小学和一些民工子弟学校,根本就没有多媒体教室,也没有电视机。要让他们收看,看来得先给他们拨款建设教室、安装设备。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即便同学们都被集中起来收看了,也难说有多大效果。抛开课堂内容精彩与否不谈,面对2亿学生讲同样的内容,要起到教育效果,几乎不可能。即使再高明的教师,面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和高中三年级学生同堂学习,也会束手无策。
这几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一直在变,可谓“贴近社会”,但是这一主题是谁决定的?这些主题到了学校之中,是否贴近学生校园生活实际?同样从教育规律看,不同年级学生的第一课应是不一样的——对于刚升学的学生,第一课,是适应学校环境、了解学校规则,而对于“老生”,则是进行新学期的新规划。
对于开学第一课上什么,学校或许并不在乎,反正按照上级通知,要求所有班主任组织好学生收看电视就可以了。看完最多再布置学生写一篇观后感。其实,让全国所有中小学生同上一门课(哪怕只有两小时)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不仅不符合个性教育、因材施教,也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及的“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背道而驰——政府部门可以制订教学大纲、进行学校办学监管,但却不适宜直接参与学校教育教学。
这一次《开学第一课》分为“我的梦”、“坚持梦想”、“探索梦想”、“中国梦”四个篇章。笔者相信,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更大的教育自主权,不再“千校一面”,正是大多数学校的梦想,也是中国培养具有创新活力的优秀人才之梦想。以梦想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些梦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