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城镇化率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 绘图
李玉明 | |
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9月1日,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我省将争取用3年时间“翻新”全部“城中村”,会议同时对农民工进城、“城中村”改造、城市交通发展等问题作出了详细部署,为未来我省城乡勾画了一幅崭新蓝图。
现状 我省城镇化率全国倒数第五位
目前我省城镇化率只有37.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居全国倒数第五位。
我省城市燃气普及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等指标,均处于全国后列。由于城镇化水平低,人口聚集度不高,2009年,我省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2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1个百分点,居全国倒数第一位。
与周边城市相比,郑州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差距。
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说,目前,郑州作为1亿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中心城区户籍人口只有330多万,即使加上230多万暂住人口,也只有560多万人,远低于武汉、西安等周边省会城市。“全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只有17%,明显低于武汉的35.2%、西安的33.3%,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较弱”。
目标 3年内城镇化率年均提高超过1.7%
郭庚茂认为,我省未来发展最大的内需动力在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也在城镇化,抓住城镇化就抓住了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中原崛起的“牛鼻子”。到2020年,我省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完成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任务,需要转移1700万农村人口。
今后3年全省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以上,力争更快一些。
“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变市民。”郭庚茂说,要让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使进城农民享受城市文明成果。
大中城市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争取在3年内完成全部改造。而且,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中心城市近郊区的村庄,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产业集聚区3年内完成,城市新区5年内完成。
影响 带动1万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立足点,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拓展持续发展空间。就我省而言,随着今年以来国家扩内需保增长政策效应的逐步减弱,需求不足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从一定意义上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城镇化不仅带来大规模生产性投资需求,而且能够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在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中,将释放出住房、教育、卫生等巨大的生活性消费需求。
据测算,我国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1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
照此匡算,2015年我省达到中部崛起规划确定的48%的城镇化率,这期间将带动1万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净增6800亿元消费支出。
措施
提升郑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
郭庚茂说,要从省情实际出发,建设“向心布局、集群发展、两规衔接、五个层次”的现代城镇体系。其中,五个层次,就是尽快形成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
郑州要不断增强对中部地区的区域中心服务功能和对中原经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洛阳全省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其他省辖市城市要尽快进入大城市行列。以交通一体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干线铁路、干线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城际快速客运通道、城际快速货运通道“两干三城”交通体系,尽快实现开封、许昌、新乡、焦作、洛阳与郑州发展的对接,积极推进大郑州都市圈建设。
县城以下中小城市放开户籍限制
原则上县城以下的中小城市要放开户籍限制,中等以上城市由各市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定条件,鼓励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城落户。就是说,农民转为城市户口后,要“名副其实”成为市民,真正享受与当地市民同等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权益。
整户转为市民可暂时保留承包地
“将来,对于已转为市民的农民,符合租住或购买廉租住房的要及时提供相关房源,允许具备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租赁公租房。”郭庚茂说。
对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市居民的,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的收益权或使用权,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自愿选择城市社保或农村社保,解除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每个县要达标“三个一”
由于农民在中小城市和县城落户的成本比到大城市要低很多,而且人文环境相近,进城农民有较强的归属感,因此要把中小城市和县城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促进农村人口就近转移。每个县都要努力做到“三个一”:建设好一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一个超百亿的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一个人口规模超20万的城市,有条件的县城要努力向大城市发展。
此外,我省还将支持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通过加快专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逐步发展成为1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在具备条件的农村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