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剂是个令人尴尬的话题:旨在改善、改良食品面貌与品质的理化制剂,却屡屡成为引爆食品安全卫生领域公共事件的引信,令公众倍感郁闷纠结,闻之色变。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被人们俗称为“面粉增白剂”的过氧化苯甲酰,依然被列入面粉处理剂,再次引发业内外的关注和讨论——而此前,粮食部门及不少生产企业早就建议在面粉中停用过氧化苯甲酰。
增白剂的禁与非禁,是个众说纷纭的老话题。主张禁用的认为,它徒有增白作用,对面粉质量无实质提高,甚至认为长期食用过氧化苯甲酰可能引起慢性苯中毒。反对禁止的则认为,适量无害,且没有过量危害的数据证明,因此只要严控标准,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据说,“卫生部正在协调有关部门,研究撤销过氧化苯甲酰作为面粉处理剂及其相关配套政策”。面粉增白意义何在?究竟是为了企业还是为了消费者?这些问题其实不难回答,食品安全风险触目惊心,带虫眼的菜也吃了、不水嫩的菜也买了,消费者恨不能火眼金睛研究出越土越放心的“绿色秘笈”,在“好看”与“安全”之间,没有人会傻乎乎地选择前者。那么,所谓“增白”的意义,不过是为商家提供点儿“卖相”而已,于消费者并无多大益处。
食品领域的共识,当是“能不添加则不添加”,而不能拿民众的健康做试验,大咧咧鼓吹“适度无害”。一方面是“绿色”、“有机”、“纯天然”等营销概念风生水起,一方面又在挥别添加剂的问题上欲拒还迎——如此姿态,究竟是出于行业利益掣肘,还是真正为民众食品安全负责?
三聚氰胺、苏丹红、一滴香,这些令人胆战心惊的非法“添加剂”之所以泛滥成灾,固然成因繁杂,但毋庸讳言:“合法添加”的盲目与放任,恰恰给非法添加提供了一个滥竽充数、李代桃僵的环境。尽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已经结束了意见征求,但我们在谈论这些意见或建议的时候,别忘了一个最基本的人本逻辑:“能不添加则不添加”当为食品安全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