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1版:首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广告
从身边菜园子,喜看市民“菜篮子”
买卖人体器官
救命?违法!
罪当判死刑的,坚决判死刑
广告
哪儿校服最“拽”
京沪?许昌!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 年 9 月 16 日 星期    【打印】  
从身边菜园子,喜看市民“菜篮子”
市供菜田建设蓝图显示,本地菜将越来越多,菜价受外界影响将越来越小
  未来数年,市民有望可随时买到质优、价廉的本地菜。
  □记者 张喜逢 文/图  

  2日,国务院发文要求全国各地市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被称为稳定菜价 “国六条”。

  稳菜价,就是稳民心。在全国多地蔬菜价格波动剧烈的情况下,“国六条”将为稳定菜价、保障供应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那么,这些年,我市的蔬菜供应情况怎样?市民的“菜篮子”拎得稳不稳?怎样才能拎得稳?本报记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昔日“菜篮子”:丰富不足,自给有余

  反季节蔬菜少,但菜田面积大,大路菜量足、价稳

  

  不少市民都有这样的记忆:那些年,反季节蔬菜少,一年中吃的主要是大路菜,种类不算多,但菜价和供应都稳定,很少受天气、运输等因素影响。

  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2000年以前,市区人口不足百万,蔬菜供应十分充足:关林、安乐、东下池、西下池、红山等地有近5万亩菜田,作为一线供应基地保证城区居民吃菜。

  另外,新安、诸葛、李村等地也有许多菜田,这些菜田除满足当地需求外,还作为二线供应基地保证城区居民吃菜。

  “那个时候,本地蔬菜供应量完全能满足城市区的需求,丰富谈不上,但自给是有余的。”农业局工作人员说。

  城区大了,人口多了,菜田显得少了

  外地菜占了市场供应量的80%,菜价受外界因素干扰大;本地蔬菜种植面积增长不足,种植缺乏指导,产菜季节性强

  

  2000年后,洛阳的高楼多了,商业区多了,街上的人也越来越拥挤了,城市日益变得喧嚣。

  城市区在扩展,城区人口在快速增长,但洛阳的蔬菜种植面积在缩小,近郊的近5万亩菜田一度缩减至2万多亩。市场上供应的蔬菜开始呈现“二八现象”:本地菜占20%,外地菜占80%。

  外地菜占了蔬菜供应的大头,蔬菜的供应、价格受天气、季节、运输等因素的影响自然会变大。

  近年,我市农业部门为稳定“菜篮子”不断出台政策,引导菜农扩大大棚菜等设施蔬菜种植面积。我市近郊蔬菜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城区人均菜田面积0.018亩,有效缓解了我市冬春蔬菜市场供需矛盾。

  由于我市单品种、季节性蔬菜种植面积较大(设施菜田占20%,露地菜田占80%),均衡全年蔬菜供应的任务仍很重。

  透过我们从有关部门获得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年,相比城市的快速发展,“菜篮子”的发展显得有些慢。

  2002年,市供蔬菜基地面积4.23万亩,城市人口106万;2008年,市供蔬菜基地面积2.73万亩,城市人口157万。一个具体的表现是:一些失地农民从蔬菜生产者变为蔬菜消费者。2008年,我市在近郊新发展菜田近6000亩,但高速铁路等工程建设占地要多于新发展的菜田面积。

  还有这样一组数字值得注意:2009年上半年,我市蔬菜总播种面积为26.5万亩,相比2008年的32.2万亩减少近6万亩。

  同时,本地蔬菜种植缺乏指导:一些品种的种植出现空白,一些品种却供大于求,蔬菜供应经常出现“相对过剩”状况。这让一些本地菜农感叹:“本地菜咋老卖不上价钱?”

  未来6年,我市蔬菜生产、供应将实现大跨越

  促生产,保供应,强力推进新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老蔬菜生产基地升级改造,保护菜农生产积极性

  

  ● 建设蔬菜产业带辐射区,每年新增市供菜田1.5万亩

  在“国六条”出台前,2009年年底,洛阳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已结合我市市情实施新一轮为期6年的“菜篮子”基地建设工程。

  据市农业局蔬菜办主任郭永林介绍,我市“菜篮子”工程重点发展特色蔬菜和设施蔬菜产业基地,构建以孟津县送庄镇、宜阳县寻村镇、伊川县鸣皋镇、偃师市大口乡、汝阳县陶营乡为中心,每年新发展1.5万亩新菜田,力求在2015年完成7.5万亩新蔬菜基地建设。

  郭永林说,随着“菜篮子”工程的推进,我市的市供菜田面积将达到10多万亩,人均0.04亩以上,市民年人均蔬菜占有量将达到190公斤的国家标准。

  一个喜讯是,到时,在洛阳市民的菜篮子里,本地菜将越来越多,菜价受外界因素影响将越来越小。

  在推进新菜田建设的同时,从2010年到2012年,我市还将完成近郊1.5万亩老蔬菜基地的升级改造任务,让露地菜、设施菜的生产、上市更加均衡,让吃菜人、种菜人都受益。

  “一亩新田,需养三年”。郭永林说,由于新发展的蔬菜基地受土壤肥力、菜农技术、种植习惯等客观因素影响,短时间内难以发挥较好效益,达到均衡生产需1年到3年时间,需要市民的理解和耐心等待。

  

  ● 财政补贴从源头上降低菜农生产成本

  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为扶持蔬菜基地建设,降低菜农生产成本,我市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蔬菜产业:每新建一栋日光温室和一个塑料大棚,分别补贴5000元和1000元;每新发展一亩露地菜,补贴40元;每修复一眼机井,补贴3000元;修复老塑料大棚,每个补贴600元……从源头上降低菜农生产成本,提高其种菜积极性。

  

  ● 合理规划,科学指导,引导菜农走规模化经营之路,让种菜人、吃菜人都受益

  市农业局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主任檀尊社说,目前,菜农大多采取“单打独斗”式生产、销售模式,零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为保障菜农的稳定收益,我市将进一步推行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形式,让蔬菜销售进入公司化运作模式,让昔日零散的菜农“抱成团”,与超市、农贸市场、酒店、厂矿企业等定点单位直接“挂钩”,减少中间流通环节。

  另外,以往菜农种什么菜、种多少、到哪里种,多由菜农随意决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为此,市农业部门将合理规划、科学指导,让菜农生产的蔬菜能卖得出去,能卖个好价钱。

  

  (稳定菜价“国六条”中,明确要求各地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提出发展农产品的冷链物流。该要求将为我市蔬菜供应带来哪些变化?本报将继续关注。)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