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匈奴”(中)在宣传抗战历史。 |
| 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匈奴”向抗战英灵敬礼。 |
|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今日,是“九一八事变”79周年纪念日。昨晚,网友“失败的匈奴”召集一群朋友到洛浦公园,动情地齐声高唱《松花江上》。他们用高亢的歌声,提醒市民莫忘“国耻日”,铭记抗战历史。
这一幕,为很多洛阳市民、网友们所熟悉。每逢“七七事变”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日本投降日”和“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失败的匈奴”总是满怀激情走上街头,宣传抗战历史。
1
愤怒:日本首相“拜鬼”,他挺身驳斥反动言论
提起“失败的匈奴”(大家习惯叫他“匈奴”),洛阳网友都不陌生——个子不高,身材单薄,三寸长的头发,根根倔强直立。他爱笑、善谈,一说话,特别是演讲时慷慨激昂,浓密的小胡子一翘一翘的,常常让听众热血沸腾……
生活中的“匈奴”是个“草根人物”。他名叫李磊,34岁,曾在春都集团当了9年电工,2005年下岗。之后,他依靠打零工度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至今没有结婚。
“你为什么致力于宣传抗战历史?”记者问。
“因为愤怒。2004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让我怒发冲冠。我决心做点儿什么,让每一个人都铭记抗战的历史。”“匈奴”说。
从2004年到2008年,每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匈奴”都会独自来到上海市场步行街,高举宣传抗战的标牌,一边给市民发放传单,一边在路边演讲,大声驳斥日本右翼的反动言论。“爱演讲的小胡子”,是他留给市民的深刻印象。
2
难忘:“七七事变”70周年,29军老兵重返卢沟桥
凭着一腔热血和出色的演讲能力,“匈奴”迅速从全国“愤青”中脱颖而出,很快成为中华民族网(简称“抗盟”)的网下活动管理员、“互助抗日老兵论坛”主题论坛的版主,成了“愤青”圈子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2007年7月7日,“七七事变”70周年。“匈奴”在全国策划发起“29军抗日老兵重返卢沟桥”活动,并带领数十名“抗盟”网友在现场进行组织。崔金品、赵金典等白发苍苍的29军老兵挺立卢沟桥头,颤巍巍地举起右手,向人们行“最后的军礼”,这历史性的一刻让很多人热泪盈眶。美联社、朝日新闻、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洛阳晚报》等国内外媒体对这一活动给予高度关注(详见2007年7月9日本报特稿《独家幕后:洛阳人策划“老兵重返卢沟桥”活动》)。
每年7月7日(“七七事变”纪念日)、8月15日(日本投降日)、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匈奴”都会组织民间纪念活动,到大学校园演讲、举行抗战图片展、在洛河放“船灯”、举办“抗战烛光晚会”……以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对洛阳的抗战历史大力宣传。
3
感动:伤痕累累的老兵啊,我好想抱抱您!
“匈奴”从宣传抗战历史的第一天起,就将主要精力放在救助抗战老兵上。“我们宣传抗战历史,目的不是为了渲染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匈奴”说,“在中华民族危亡关头挺身而出的抗战将士,是我最敬佩的‘偶像’,我想让伤痕累累的老兵们知道,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为了探访抗战老兵,“匈奴”每年外出至少两个月,每次花费少则上千元,多则四五千元,都是自己掏腰包。他赴云南、下广西、奔四川、跑江苏,坐火车、乘汽车、搭“蹦的”甚至步行,先后探访了98名老兵。
在云南腾冲,一名老兵激动地向“匈奴”讲述了惨烈的战斗场面:日军死守腾冲城,我军尝试了架云梯、登城绳、埋炸药等很多办法,伤亡很大,可一直没攻下腾冲。后来,美军飞机在腾冲城墙上炸开了一个豁口,我军敢死队队员一批批往豁口内冲,日军机枪扫射、刺刀肉搏,拼命阻拦,冲锋士兵的尸体堆积如山,竟然把豁口给堵塞了,流淌的鲜血像河水一样,正在冲锋的士兵被血流冲倒在地……
“听着老兵的讲述,摸着他身上累累的伤痕,我真想大声说:‘爷爷,我想抱抱您!’”“匈奴”动情地说,“抗战老兵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挡了日军的飞机大炮,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
2004年以来,“匈奴”通过网络募捐、个人捐款等形式,募得老兵救助款项50余万元,资助了600多名老兵。
4
欣慰:制作勋章赠送抗战老兵,不让他们带着遗憾离去
“我们制作的抗战老兵勋章,竟然传到了国外!”“匈奴”兴奋地说。
“生活的贫困可以忍受,对视荣誉为生命的老兵们来说,生前最大的愿望是获得一枚勋章。”“匈奴”眼含热泪说,“一枚小小的勋章,能够证明抗战老兵曾参加抗战,曾为国流血!”
2007年,在“匈奴”的倡议下,“抗盟”和“广西抗战在线”联合制作了1000枚精美的抗战老兵勋章,上面写着“民族正气 浩然长存”8个字,分别赠送给全国各地的抗战老兵。其中一部分经昆明网友之手,赠给滞留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
2009年6月2日,洛阳人王之平等滞留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返回家乡时,每个人的胸前都赫然佩戴着这枚勋章。和王之平一起返乡的远征军河南籍老兵张浩东,把这枚勋章用红绸、黄绸、纸盒、木盒等层层包装,放在行李箱的最下面。
张浩东的胞弟张爱忠恳求哥哥把这枚勋章留给他作纪念,可张浩东坚定地说:“我可以给你钱,但这枚勋章说啥也不能给!”
“快点快点,再不做就来不及了!”这句话,是“匈奴”在制作这批勋章时常说的话。他解释说:“经历过抗战的老兵一个个去世,人数越来越少。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他们离世前把勋章做好送给他们,不让他们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5
内疚:一心帮助抗战老兵,父母跟前未能尽孝
“匈奴”的父亲李建中今年66岁,因第二次脑出血导致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无论再忙,“匈奴”每天晚上都会来到父亲床前,帮父亲翻身,为父亲端茶倒水……
提起父母,“匈奴”总是一脸愧疚。自从2004年致力于宣传抗战、资助老兵,“匈奴”为老兵们募集了数十万元资助款,却少有时间和精力在父母跟前尽孝。
“不瞒你说,2004年以来,我没有给父母一分钱,父亲患重病我也无力出钱,心中有愧啊!”“匈奴”流着泪说,他下岗多年,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手中稍微宽裕一点,他就会用于帮助抗战老兵。幸而,父母尚有退休金维持生活。
2006年,民政部门给“匈奴”发放了18个月的失业金近7000元,母亲劝他存起来娶媳妇用,他却把这笔钱用作路费,去探访抗战老兵……
开明善良的父母对“匈奴”救助抗战老兵非常支持。“你去看望老兵绝对不能空着手,没钱我给你!”李建中多次叮嘱儿子。
6
心声:愿以不懈的努力,让人们牢记抗战历史
在一般人看来,“匈奴”的人生无疑是失败的: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微,没有结婚,甚至连女朋友也没有,没有钱也很少有时间为父母尽孝……“匈奴”却近乎执拗地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大家都不喜欢失败,你为何用‘失败的匈奴’当网名?”记者问他。
“我非常喜欢匈奴这个民族,这个民族有一种英雄情结,彪悍、勇猛而富有史诗般悲壮的美感。”“匈奴”动情地说,“之所以加上‘失败的’3个字,是为了表明我的志向:希望用自己一生的失败,去证明一些东西……”
“你想用一生的失败去证明什么?”记者追问道。
“匈奴”动情地说:“我对自己一生的经营可能是失败的,但是,我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铭记抗战历史,关注抗战老兵,我觉得很值!”
“匈奴”表示,作为援助抗战老兵民间力量的代言人,他的力量或许小得不值一提,但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民间声音!
让“匈奴”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从国家领导人到地方政府,都越来越关注抗战老兵;民众对宣传抗战历史的热情越来越高,抗战历史,正成为一种提高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