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天福的“保险票证博物馆” |
| 张天福收藏的最早的保单——光绪七年安泰保险公司保单 |
| 泰山保险公司一套完整的保险票证 |
|
如今,收藏热席卷全国,藏品可谓五花八门,字画、瓷器、玉器自不必说,粮票、钱币也是收藏新宠,此外像烟盒、酒瓶这类偏门竟也不乏收藏者。
即便这样,老城区张天福先生的藏品与别人的藏品比起来还是显得“另类”,全国收藏这类东西的人掰着指头都能数得过来。
最熟悉的陌生藏品
张天福收藏的,是大家熟知却又非常少见的“保险单”。
说熟知,是因为大家对保险单并不陌生,即便没买过保险的人,也可能见过保险合同和单据。现在的保险票证洋洋洒洒几十页,白纸黑字的格式合同,实在没有什么观赏价值,除非家庭成员买了保险,一般人也不会去收藏它。
说罕见,是因为张天福收藏的保险票证可不是现在常见的保险单,而是从清末一直到本世纪初的各类保险单据、邮票、税票、宣传画以及与保险有关的报纸等。这些保险票证别说清末、民国的,即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也很少有人见过!
张天福说,他的藏品中有不少“稀世珍品”,在他的收藏圈子里很让人眼红。这不,有几本关于保险的书收录了他的部分藏品。其中一些藏品还是书的作(编)者闻讯专门从他那里求得的,说是他的藏品连接了保险业发展史的断点。
让人称奇的“保单博物馆”
走进张天福的家,就像走进了一座博物馆:一套两室两厅的房子,三间都用来摆放藏品。其中一间见证着保险票证的发展史,一间存放的是与保险相关的邮票、税票等,还有一间存放着与保险相关的字画、徽章等。
一眼望去,墙上挂的是各个时期的保险票证,四周是特制的展柜,一些价值较高的资料、书籍放在展柜里进行展示。
在其中两间屋子的中央,分别摆放着张天福自制的巨型票证集册,每本集册都有两个学生课桌大小,红色封面,颇为精致。
不仅如此,迎面一扇古色古香的红漆木门上,也嵌入数幅用镜框裱起来的保险票证,可谓琳琅满目。
张天福自豪地说,现在挂起来和展柜展示的只是其藏品的一部分,“实在摆不下,其余的都锁在柜子里”。
这满屋子花花绿绿、样式不同的保险票证,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保险单也可以很艺术
那么,张天福收藏的保险票证和我们现在常见的保险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如果说现在的保险合同是格式千篇一律的快餐,那么,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保险票证就是色香味俱全的中式佳肴。
我们没有想到:保险单也可以做得很艺术!
早期的保险单多是一张四开或十六开的单页,印刷已经非常精美,有的是直排印刷,有的是双面印刷,正面列出投保人和代理人,背面是具体的保险条款。
如光绪年间安泰保险有限公司的保险凭单,为单页印刷纸,有花纹边框,题头是横排从右至左的公司名称,内容则是直排印刷,右边是投保人、投保金额、投保物品、担保的时间范围,左边则是投保的时间和代理人的签名,保单上面共有三个印章。
不少公司的保单,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在保单顶部还加上图画,如船险就画上轮船和大海,房屋保险就画上房子等。除了这些图画外,一些保险单上还装饰有各种花纹。
保单的种类也是不断更新的。泰山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保单,张天福就收藏了五种,其中有英文的也有中文的,有的是单页印刷纸,有的则是三折页,公司名称均为标准字,有司徽。
很多保单不但设计得美轮美奂,而且为了防止“盗版”甚至加上了水印。不过,保单的水印多是花纹,没有人物头像。
保险,在中国扎根的舶来品
有了直观印象后,张天福开始在他的“博物馆”内讲解保险业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现在,人们对保险业的认识,大概自20世纪90年代起。实际上,保险业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晚清。
鸦片战争前,一些外国商人嗅到中国保险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在中国开设保险公司。第一家在中国开设的外国保险公司,是1835年由英国人在广州设立的裕仁洋面保安行。随后,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又陆续出现了一批外国保险公司。这些公司主要经营为商品流通服务的海上保险,以后才扩充了火险。
洋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清朝的一批志士仁人开始放眼世界,寻找富国强兵之策,他们在接触西学的过程中感悟到保险在经济中的巨大作用,于是将西方保险理念引入中国。
第一个将西方保险理念引入中国的人,是那个写了《海国图志》的魏源。他在这本书中首次向国人介绍了西方的保险。不过他把“保险”翻译成“担保”,保险公司叫担保公司;人身保险叫作“命担保”,房屋保险则叫作“宅担保”,形象且有中国特色。
民国时期 洛阳也有保险公司
保险这一新鲜事物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引起了中国一些民族企业家的注意,他们开始自办或与外国公司合办保险公司。
国内最早成立的保险公司,是1865年开办的上海华商义和公司保险行。这家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内保险公司规模很小,而且只经营船货保险。国人自办的第一家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是保险招商局,它的背后有洋务派的影子。
不管规模大小,民族企业家试水保险业,本身就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引来更多的商人投身其中。
到了民国时期,外资、合资和国内独资的保险公司已经占领整个保险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在中国的保险公司有100多家。它们的总部多设在上海、广州等开放口岸,主要业务也都在经济发达地区展开,但触角已经渐渐向内陆延伸。
据张天福考证,当时,一些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开始在河南乃至洛阳设立分理处,办理保险业务,较为知名的有天一保险公司和华安保险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