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兴起了拒手机族。拒手机族以拒绝使用手机为荣。他们中间不乏商界精英、大学教授等。他们认为,拒绝使用手机虽然有那么点不方便,但是有不少好处。那么,拒手机族的行为值得仿效吗?拒手机族在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手机焦虑渗透你我
“糟糕,忘带手机了。”家住西工区九都路的王先生已经走出家门很远了,立刻扭头回家拿手机。家人见他刚出门就回来,经询问得知他忘了带手机,立刻说“那是得回来拿”。
刘女士家住老城区,在涧西区工作。有一天她忘记带手机,到单位后才发现。一上午她都觉得不踏实,总担心有人给她打电话。她犹豫再三决定向领导请假,自己开车回家拿手机。有人对刘女士说:“你折腾一趟,就为回家拿个手机,何必呢?”刘女士却说:“手机不在身边,总觉得心不安。手机放在身边,才觉得踏实。”
这种事可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的确,手机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逢年过节,你可以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也可以发上一条祝福的短信;有急事和意外事情发生时,可以及时通知家人或朋友。可是手机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手机焦虑症。忘记带手机时,人们心里发慌;带了手机,又怕漏接电话,只好每隔一段时间看一眼手机;为了能接到每一个电话,把家里以及办公室电话都转到手机上。一旦没有随身携带手机,便会表现得焦虑不安。
拒手机族追求相对自由
拒手机族认为不使用手机,能够使自己与别人更好地交流,同时业余生活也能避免被打扰。不过他们也有破戒的时候,碰到突发事件时,只好“厚着脸皮”去借别人的手机用。
手机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成为我们不少人生活的必需品。那么,拒手机族在拒绝使用手机的同时,又从中得到了什么?
市中心医院心理咨询科医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史静杰表示,从表面上来看,拒手机族是在拒绝与外界的沟通,从而避免因外界的事物影响自己的情绪。从深层次来看,实际上他们拒绝的不仅仅是手机,而是要从行为上来区分工作和相对自我的私密空间。手机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一个渠道,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对手机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反而让手机对我们形成了束缚,导致我们自身的焦虑或烦躁情绪不能很好地得到宣泄。如果不使用手机,也就摆脱了这种束缚。
“拒手机族也在追求一种休闲、超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追求一定程度的自由,更珍惜自己工作以外的时间和生活。”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一病区主任徐民从说,但是,他们完全拒绝使用手机,未免有些因噎废食。虽然工作效率提高了,生活也变得简单了。但是,毕竟人是社会化的,如果完全不使用手机必然会切断与外界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隔断了与社会的交往。因此,不建议人们对拒手机族盲目效仿。
严格区分工作与生活
我们在生活中想完全拒绝使用手机,似乎也有些不太可能。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拥有休闲、超脱和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
史静杰建议,工作和休息的时间要严格区分,不要工作时玩,休息了却仍然在工作。这样下去自己会始终处在焦虑、紧张的情绪当中,不能得到放松和宣泄。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比如下班或周末休息不使用手机,静静地与家人一起享受这分恬静和天伦之乐。如果生活中碰到一些琐事,要理顺自己的情绪,不使其受到干扰。带着情绪来工作,工作效率可想而知。同时注意培养自信的心理,做工作时要细心,要尽量做完,这样休息的时候才不会总想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