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牟家和 王国宇
随着《珍珠塔》的成功,邵逸夫正式扛起了大旗,开始了独当一面的影片拍摄工作。就在这一年,他独立操机,拍摄了一部名为《孙悟空大战金钱豹》的影片,这部电影也真正成了邵逸夫的成名之作。此后,邵逸夫又连续拍摄了几部电影,每一部都出手不凡。
就这样,老大邵醉翁做制片兼导演,老二邵邨人做编剧兼财务,老三邵山客搞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担任摄影和业务,邵醉翁的妻子,当时赫赫有名的电影皇后陈玉梅成了“天一”的“御用女主角”,大家各自发挥所长,齐心协力,分工合作。这种家庭作坊式的操作模式不但产量大,也节约了很多成本,一部部新片、佳片不断地由“天一”推出。
电影作为大时代的产物,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好莱坞电影的入驻,成为“天一”遭遇的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明星”联合“大中华百合”、“神州”等五家知名电影公司组成了“六合影片营业公司”,面对“六合围剿”,“天一”兄弟以退为进,开辟新的市场,目标锁定南洋。
“大哥,让我去吧!”邵逸夫主动请缨。但邵醉翁认为六弟年龄还小,这些年来因拍摄电影已荒废不少学业,最后决定让三弟邵山客先去打探市场。“明星”见围剿没有彻底打垮“天一”,反而让“天一”找到了新的市场,又实施了一出“双胞胎”计策,即打探到“天一”正在拍摄的影片,马上动手拍摄同名影片,赶在“天一”影片上映之前面世。但是此等行为不够光明磊落,反而使“天一”得到更多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同情。“六合”最终因内部爆发矛盾,宣告解体。就在“六合”解体的同时,邵山客在南洋的事业正逐步开展起来,但是,这条扩张之路却走得十分艰难。
初到新加坡时,浙江口音的邵山客被来自广东、福建的新加坡华人拒之门外,幸得一位同乡的帮助,他带去的几部“天一公司”的片子才很快得以放映,不久便大受欢迎,一时观众爆棚。
邵山客忙得不可开交,便给上海发电报,希望六弟邵逸夫来当帮手。这一年,19岁的邵逸夫刚刚中学毕业,正在古都北京游览,考察清华、燕京等著名学府。收到兄长们传来的消息,邵逸夫心中的电影梦想再次升腾,他毅然决定放弃学业,远赴南洋,协助三哥开拓南洋电影市场。这次南洋之行也成为邵逸夫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经过数日的海上漂泊,邵逸夫终于抵达了新加坡。当时的新加坡是东南亚最繁华的商埠,每天都有大型客货轮船进进出出。可是,这里的娱乐活动十分单调。人地两生的兄弟俩要想站稳脚跟,谈何容易?再加上一些南洋片商也对他们进行打压、排挤,邵氏兄弟的南洋创业之路可谓困难重重,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恐怕很难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与苦涩。
起初,兄弟俩租不到能放电影的戏院,便租空地搭帐篷,露天放映“天一”的影片。兄弟二人身兼数职,老板、场工、放映员、司机、杂役……事事亲为,两个人做的是十几个人的工作。
每天拂晓时分,兄弟俩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邵山客清扫场地,检查放映机,搭好帆布帐篷;邵逸夫则拿着写好的海报,拎着浆糊桶,走街串巷到处张贴。等忙完这些准备工作,一轮红日才冉冉升起,兄弟俩便开始了早场的放映。当放完最后一场电影,送走最后一批观众时,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兄弟俩接着拆卸帐篷,收拾放映机,赶到下一处地方,稍稍休息一会儿,就开始新的放映准备……
邵逸夫年纪虽小,脑子却很灵活。他发现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人们很少有机会进城看电影,就和三哥商量,把远离大城市的小城镇和乡村作为开拓市场的突破口。邵逸夫的建议得到了邵山客的认可和支持,兄弟俩立即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