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给我树立了榜样,他一生都在捐赠。3个孩子都从事慈善,每人管理一个慈善基金会。”说这话的,是沃伦·巴菲特。
“父亲曾教导我,做慈善是让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把财富全部用于慈善,因为我体会到了做慈善的快乐。”说这话的,是比尔·盖茨。
两位世界顶级富豪的“慈善中国行”,这几天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也因此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中国需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慈善模式,这不必怀疑,但关键是,探索的起点在哪里,又该如何探索?
其实,答案就在巴菲特的另一句话里,他说,对中国而言,现在这一代人是“关键的一代人”,当今这代成功的企业家,将有机会引领并激励后来人,为慈善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实际上,不止是成功的企业家,在“关键的一代人”中,还包括每一个中国人。这就是李连杰在巴比慈善晚宴上所说的:“慈善不只是富人的事,每个人都可以参加慈善的工作。”
不错,我们不缺乏慈善的文化传统,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然而,中国的慈善事业才刚起步,也是众所周知的现实。这样,做好“关键的一代人”,就极其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无数中国家庭集体补上“慈善教育课”,中国的父母也努力像巴比的父母那样,给孩子树立“快乐慈善”的榜样。
长期以来,很多中国父母最热衷的,往往是所谓的“成功教育”,对孩子对自己都是如此。可这种片面的“成功教育”,很多时候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日益走向失败。也就是说,“成功教育”变成了“失败教育”。相比之下,巴菲特和盖茨的父母给孩子在童年时上的“慈善教育课”,却使他们拥有了成功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教育”。
所以,巴比的这次“慈善中国行”,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应该是多方面的。而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既非拉斐特城堡的慈善晚宴,也非国贸大酒店的媒体见面会,而是他俩各自讲述的这两个家庭故事以及藏在这两个故事中的家庭“慈善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