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牟家和 王国宇 |
|
《江山美人》一炮打响,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被台湾著名的影评人黄仁、杜云之评选为中国100部名片之一。影片获得了1959年第六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等共12项金锣奖。这部电影不但使邵氏公司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也使李翰祥声名远扬。
紧接着,邵逸夫又不惜重金,把《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搬上了银幕。这两部影片上映后,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一股中国古装片的狂潮。从此,黄梅调电影走红港台20余年,其中“邵氏”作品就有30余部,占港台黄梅调电影总产量的3/5。
“邵氏”的黄梅调电影不但成为美学的塑型者,也直接奠定了这类型影片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其受欢迎程度还在电影史上留下不少笑谈。据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一位老太太看了120遍。反串梁山伯的女影星凌波到台湾访问,万人争睹,人群散去后,地上遗落了不少眼镜、发卡、鞋子。
邵逸夫以黄梅调影片俘虏了女性的芳心后,又以新武侠片建立了一个以男性为主体的消费群体。新武侠片是相对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武侠片而言,它最大的不同在于“以真实的动作,立判生死的打斗,代替过去虚假的、神怪的、舞台化的武打和所谓特技”。作为“邵氏”新武侠片代表人物的张彻和胡金铨,差不多是在同一时代革新了武侠片,他们因此被视为新派武侠片的宗师。
张彻的武侠片被誉为“阳刚武侠”,其中激荡着令人血脉贲张的豪情壮志,剧情凸显了男人的情谊和惨烈的结局。其开山之作是《虎侠歼仇》,而奠定其武侠片地位的则是《独臂刀》。“邵氏”经典武侠电影《独臂刀》是其第一部赢利超过百万的影片,也第一次使男影星的地位超过了女影星。
如果说张彻的武侠片展示的是一种暴力之美,那么,胡金铨的武侠片则展现了一种诗意之美,因此被称为是“文人武侠”。虽然他只拍摄了一部《大醉侠》,便因与邵逸夫意见不和而离开了邵氏公司,但这部电影的影响力却是“邵氏”的其他武侠影片所无法超越的。
这部影片除了塑造了“大醉侠”这位平素形如乞丐、醉鬼,关键时刻才露出侠义本色的另类大侠的形象之外,“男装帅气,女装俏丽”的侠女金燕子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的其他元素,如清幽的高山流水,悠扬畅快的配乐,集中了所有冲突的边疆客栈、禅林寺院、草木山石,蓑衣刀剑,甚至每一个动作和眼神,都拍得美轮美奂、震撼人心。这部影片被认为是“1965至1966年间新派武侠片中成绩最美满的一部”。40年后,在2002年戛纳电影节上,《大醉侠》与金 ·凯利的《雨中曲》、黑泽明的《影武士》等在旧片重放环节中放映。
《大醉侠》、《独臂刀》开拓了武侠电影的新局面,成为中国武侠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从此以后,邵氏影片不仅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倾倒无数观众,就连一向对中国电影不屑一顾的欧洲人、美国人也纷纷前来订购邵氏影片。除了主打古装片和武侠片,“邵氏”的其他类型影片也有很大成就,如文艺片《后门》、《不了情》、《一毛钱》,彩色宽银幕歌舞片《千娇百媚》、《花团锦簇》、《万花迎春》等都是叫好又卖座的影片。
可以说,“邵氏兄弟”促成了20世纪60年代香港电影业的繁荣,所摄制的影片均是脍炙人口,开创了电影发展的前进方向。而且早在建立邵氏影城之初,邵逸夫就开始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创办了香港最早的娱乐杂志之一——《电影周刊》。
就在邵氏影业渐入佳境时,公司内部却发生了巨大的人事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