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位于白马寺附近,住着700多位患者。该中心主任医师、心理专家刘法海告诉我们,目前全国约有1亿人有精神卫生问题,其中重度精神病人达1600万余人。
混沌的心灵,怎样才能打开一扇“窗”?
“扛着”,只会加重病情
“关注不够,认识偏差,使很多有精神问题的人讳疾忌医,延误病情。”刘法海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神问题不再局限于某个年龄段,各个年龄段和层次的人都可能有精神问题。比如,工作、学习压力大、婚姻生活出现矛盾等,都有可能导致精神问题。
按照目前的情况看,患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人比较多,这些人大多是都市白领、工薪阶层。如果治疗不及时,会涉及更多的人。刘法海举了一个例子,有的患者觉得活着没意思,有自杀倾向。可是他又放不下家人,很有可能出现“扩大性自杀”。
虽然有精神方面疾病的患者在逐年增加,可是数据显示,主动到医院就诊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不少人觉得得了精神疾病“很丢人”;也有人认为精神疾病不是病,过段时间自然就会好。
“轻微的抑郁症状也需要疏导,严重者需要服用药物或者住院治疗。治疗得越晚,越不利于控制病情,治疗周期也越长。”刘法海说。
大病房里的“小社会”
昨日9时40分许,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9病区的铁门缓缓打开。走廊上,两位护士正在检查房间,过道上很少见到病人的身影。
“病人们刚吃过早饭,这会儿是娱乐时间。”陪同的医生说。
走廊右侧100平方米左右的活动室内,数十位病人正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看一部古装电视剧。“《神探狄仁杰》,演了好几天了……”一名男性患者说。在他的旁边,4位年长的老人正聚在桌子旁打麻将。
10病区内的十余名女患者则在做广播体操,相邻的娱乐室内,几个人拿着毛笔,练习写字和画画,旁边还有人在静静地看书。无论是宿舍,还是活动室,每个房间都装着普通的玻璃窗,没有铁栏杆。走廊尽头,有厕所、洗衣房和淋浴室。
“入院前三天的患者,一般安排在一级病室,由护士24小时监管。其他人按照病种、病人的性格安排房间,可随时调整,这里也是一个‘小社会’。” 该中心副院长吴晓龙介绍。
混沌的心灵,需要社会关爱
在吴晓龙的记忆中,今年已经有5位患者康复出院后又自己住回了医院。“在这儿,才有对我好的人。”一患者这样说。
任勤霞是9病区的护士长,担任护理工作已经30多年了。她说,一些家庭护理不当,致使精神病复发率较高,形成了住院——缓解——回家——复发——再住院的恶性循环,反而不利于治疗。另外,很多人对此类患者有歧视心理,经常有意或无意地刺激他们,也加重了病人的病情。
“每一位精神患者的内心,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如果全社会都能关爱、理解和支持他们,不仅是一种尊重,更是在关爱我们自己。”吴晓龙说。
相关链接:
相比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小时候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孩子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和比例明显偏高。6岁以前是孩子人格培养和形成的关键阶段,是产生安全感的最重要时期。孩子和父母如果在这一时期长期分离,日后孩子容易出现焦虑症、抑郁症和恐惧症等。医师建议,1至2岁的孩子和妈妈不要有太多的分离;孩子2至3岁时上幼儿园不建议全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