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含冤入狱11年,终获自由的赵作海实现了“华丽转身”,当起了“公民代理”,免费替人维权。他娶的新媳妇李素兰,就曾是他的求助者。据报道,老赵现在代理的是一起发生在21年前的命案。日前,这起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在开封市禹王台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
赵作海能否替人维权成功,尚不得而知,但不管结局如何,对赵作海替人维权都颇有解读的必要。当事人之所以求助赵作海,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已经倾其所有来维权,但维权途径不畅,走投无路,只得另辟蹊径;二是赵作海确实具有名人效应、新闻效应,也确实有点儿资源,比如可以直接和河南省高院院长通电话,还认识一些记者。连赵作海本人也称:“让我代理,可能会有些新闻效应,会督促政法机关合法办案。”
但是,如果赵作海能够替人维权成功,就会被质疑他替人打官司靠的是关系,比如动用省高院院长打招呼?比如靠舆论压力——媒体聚焦,民众施压?若如此,则远离法治本义。如维权不成功,则同样让人感慨:当事人维权长达21年,当新闻名人介入、媒体关注,依然不了了之,该案情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复杂情况?
赵作海成“公民代理”是一种提醒。首先,提醒相关部门如何善待访民。赵作海愿意帮助当事人,这是出于一个农民的朴素感情,用他的话说就是,“只是想帮一些人申冤,因为我吃过这方面的亏”。基于大多数上访属人民内部矛盾,相关部门是不是也应该真诚些、友善些?
其次,提醒职能部门关注维权渠道是否通畅?很显然,如果维权渠道通畅,当事人也就不必求助赵作海。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熊德明——2003年,她向温总理反映其爱人工钱被拖欠一事,在温总理的关心下,熊德明一家当晚就拿到了工钱。由此,熊德明名声大噪,也成了无数被欠薪的农民工求助的对象。农民工之所以找她,正因为他们讨不了薪,而熊德明是新闻名人。试想,如果农民工维权渠道通畅,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遭遇讨薪之困,还需要求助熊德明吗?同样道理,如果有办法,当事人还会求助赵作海吗?
可以想见的是,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赵作海所代理的案件有可能获得一定进展,如果仅仅是依法推动还好,但怕就怕相关部门在压力下办“权力案”、“人情案”和“关系案”。若如此,则是对法律尊严的伤害。赵作海替人维权是好事,如何确保法律公正颇有必要,不能等到媒体关注、高层发话了,相关部门才忙不迭地伸张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