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12版:三彩风·随笔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父亲印象
朋友的胸怀
白发龙门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0 年 10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洛城随想>>>
白发龙门
□张昱煜
  余秋雨曾写道:看石窟,不是看死去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均匀,这是何等悲壮而落寞的生命!
  来洛阳,错过了看牡丹的日子,但看龙门石窟,是非常适宜的季节。前一天,一位独自旅行的朋友电话告知,她已经在游览龙门石窟了。她说,震撼之余,对着成千上万的佛像,她流泪了。临离开景区,她还不忘补上一句:“一定要去看龙门石窟呀!”

  “一定要去看龙门石窟呀!”从她那灼灼的言语中,不难看出,若不看龙门石窟,会遗憾终生的。余秋雨曾写道:看石窟,不是看死去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均匀,这是何等悲壮而落寞的生命!

  其实,我们看石窟,虽然带着朝圣的心情和猎奇的感受,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叮当作响的铁锤声,可是如果头脑中没有太多有关它的历史、地理、哲学、美学知识,只能是走马观花,看看而已。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在这里,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形成的大门,所以古称“伊阙”。龙门山上,“伊阙”两个字硕大无比,它们深情地眺望着伊河那舒缓的水流,一站就是千年,站成了历史,站成了文物,站成了风骨,也站成了神话。

  关于龙门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隋炀帝杨广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习惯地称为龙门了。

  中国有四大石窟,山西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和甘肃麦积山石窟。只有龙门石窟在中原。说起龙门石窟,人们会用“青山绿水,万象生辉”来形容,它还创造了现存石窟数量的中国之最。所以说,来洛阳,龙门石窟一定要看。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处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听着导游小姐的讲解,渐渐地,我觉得自己的感官不够用,索性把自己丢在浩淼的时空中,让无数双艺术之手,让无数慈爱的眼睛,让无数圣洁的面容,让无数大度的佛手,和我心息相通、相融。

  从导游的介绍中得知,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代,雕凿时间断断续续,长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修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洞窟约占60%,其他朝代洞窟仅占10%左右。在这里,我始终为数以千万计的艺术家无量的才情和技艺所折服。据统计,龙门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洞窟,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龙门山上凿造佛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为卢舍那大佛,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高,但也雕琢得栩栩如生,是令人称奇的微雕精品。卢舍那是龙门石窟最为壮丽的一尊石雕像,它典雅而安详地坐在八角束腰涩式莲座上,其华丽雅致、雍容高贵的气势,把大唐艺术推向了极致。这艺术的登峰造极,这威严而庄重的表现,这圣洁而迷茫的岁月沉淀,这远久而至的技艺天赋,令人叹为观止。

  经历了一朝朝一代代,龙门石窟的人为损坏和大自然的雨浸风蚀是非常严重的,许多佛像的头颅和面部、四肢等被刀削、被锤击、被斧砍。没有头颅、面容和手脚的佛像,是沧桑而冰冷的,残忍而悲怆的,看得让人心寒。这些被损毁的石窟,是历史的伤疤,是文明的暗疮,也是岁月的尴尬。在卢舍那大佛的头顶,我梦想能有一方神毯,悬浮在大佛的上空,为她遮风避雨,为她挡沙擦汗。文物的保护,和时代的发展一样重要。

  过桥阅东山,心情是沉重而落寞的。在伊河桥头,我亦步亦趋,再一次审视着对面巍峨而寂然的石窟,一滴泪流到了脸颊。这生生不息,吐纳万代的历史名胜,一站就是千古,一站就是永恒,她日日夜夜地展现着人性的大美、佛门的大爱、艺术的弘广,何时能够不染纤尘地歇息呢!想到这里,我的步子不由得踉踉跄跄,仿佛被历史的洪流消融了。

  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我静静地做了一个梦,梦中,我虔诚地为白发的龙门石窟,做了一件大大的、能遮风挡雨的衣服。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