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牟家和 王国宇 |
|
这位朋友一听,也对这笔生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提出和他一起去仓库看机器。看过后,朋友对霍英东说:“我看你也别到处找人借钱了,干脆给你4万港币,把这些机器卖给我算了。”
虽然有些不太情愿,但是无奈之下霍英东只好答应了。于是,朋友当即支付给他4万港币,他从中抽出1.8万元给政府,拿到机器后,又运到朋友处。
这笔“无本”的生意,最终为霍英东带来2.2万港币的收入,这在当时算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那时一个普通上班族的月薪不过是一两百元。可霍英东还是有些遗憾,因为之前他曾做过预测,如果是自己买下机器,再转手卖掉,至少能赚十万元。 自从赢得了这第一桶金,霍英东时常周旋于物资拍卖场,参加投标,从事物资买卖,不时有所斩获,也从中尝到了不少甜头。在帮母亲管理驳运生意的过程中,霍英东结识了不少大客户,他便极力向他们出售从拍卖场拍得的渔船、小艇,往往很快就能出手,并从中得利。
虽然从事物资买卖盈利高、赚钱快,是发家致富的一条捷径,但他意识到,搞战时剩余的物资拍卖毕竟是个短期生意,等剩余物资越来越少时,机会也会随之减少。于是,霍英东又开始寻找新的生财之道。
朝鲜战争时的海上运输,让霍英东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笔财富,从而一跃成为香港的财富新贵。他要用自己从事海上贸易赚取的钱,去创造更多的财富,投资什么项目好呢?霍英东的脑子又开始转动起来。
20世纪50年代初期,香港人口由原来的50万,暴增到 250万。人口的激增,导致住房严重不足。当时香港的住房条件十分恶劣,老旧的木屋、天台屋,甚至连走廊、楼梯间都挤满了人。加上工商业的兴起,形成了对土地和楼宇的庞大需求,房地产业因此得以在香港逐渐发展起来。霍英东审时度势,认定房地产业势必会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资金全部押在地产上。
霍英东的决定遭到了一些朋友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香港的地产市场一向由英资财团垄断,华人要想从他们那里分得一杯羹,简直比登天还难。
可是,霍英东偏偏是一个喜欢特立独行的人,不论是当年东沙岛的冒险,还是冲破禁运向内地输送救援物质,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不管前方是沼泽险滩还是万丈深渊,他都会义无反顾、决不后退。对自己将要涉足的房地产事业,霍英东同样信心十足、踌躇满志。这与其说是源于他“过分”的自负,倒不如说是因为他坚信自己能在英资独霸香港地产市场的局面下,另辟蹊径,闯出一条新路子。
但在当时,除了货运生意外,对于其他的生意,霍英东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所知甚少,甚至连到银行开户都不会,也因此闹出不少笑话。
1953年6月,霍英东和妻子吕燕妮在湾仔告士打道152号共同创立了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465万港币——这在当时可是一笔相当巨额的数目。在霍英东的构想中,就是要以霍兴业堂为旗舰,纵横香港的地产市场。
公司隔壁的151号,正是霍母的私宅,霍英东和妻儿则住在著名的富人区——跑马地蓝塘道11号豪宅。
当时,霍英东连银行账户都没有,他把大量的现金都存放在家中的保险柜里。另外,他担心货币容易贬值,就拿出一部分来兑换成金条,塞到家中的墙缝里藏着,俨然是一种“土财主”式的存钱办法。
成立霍兴业堂之后,霍英东已不满足于把钱换成黄金储存保值,他急于想拥有一幢属于自己的大厦。一来可以把自己的巨额现金和黄金转移到物业上来,安全保险;二来可以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身价,便于自己在地产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