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D10版:亲子空间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宝宝肠道被虫扰
秋季驱除正当时
宝宝也有
“三围”标准
选对“护肤品” 帮宝宝防秋燥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0 年 10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宝宝肠道被虫扰
秋季驱除正当时
□ 记者 杨寒冰
  关于肠道寄生虫(蛔虫),民间有种说法,即在秋季吃打虫药驱虫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近日,记者采访了150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医师彭晓。

  彭医生认为,民间的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夏季,人们吃生冷的蔬菜、瓜果,喝生水较多,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果菜上面难免带有虫卵,因而感染寄生虫卵的机会较多,而宝宝肠胃虚弱,感染蛔虫卵的机会则更多。到了秋天,人们由于多吃熟食,感染的机会也相对减少。此时,夏季感染的虫卵已发育为成虫在小肠定居,这时驱虫可以达到集中在小肠打歼灭战的效果。

  彭医生介绍,感染性蛔虫卵到发育为成虫,要在人体内经过60天~70天。蛔虫卵进入人体以后,先在小肠里孵出幼虫,大约经过2小时,便钻进人的肠壁,经小血管至门静脉,随着血液在人体内循环,进入肝脏、心脏,4至5天后移到肺部。

  幼虫在肺内经过两次蜕皮,穿过微血管入肺泡,再经过气管入咽部,然后被咽下,经胃再次到达小肠,并在小肠中定居下来,发育为成虫。而目前各种驱虫药都只能驱除成虫,对正在“旅行”途中的幼虫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在秋季幼虫长成之时驱虫效果最好。

  肠寄生虫病是小儿最常见疾病之一。根据国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估计,仅蛔虫病,全球的患者就约有13亿,其中儿童占了大多数。肠寄生虫除了引发腹痛等症状、造成患儿营养不良以外,还可能阻塞小肠或进入胆道、肝脏,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如何知道孩子肚里是否有了虫,家长可根据一些异常现象作一个大致判断:

  孩子常喊肚子痛,尤以脐周部位为多,揉按后可缓解。

  孩子夜间睡眠易惊醒、磨牙和流口水。

  在小儿面部、颈部皮肤上常有淡白色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斑片,上面有细小灰白色鳞屑,即俗称“虫斑”。

  无明显原因,孩子的皮肤常反复出现“风疙瘩”。

  孩子有偏食表现,并好吃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泥土、纸张、布头等。

  孩子吃得多且好饥饿,爱吃零食,吃得多也总胖不起来。

  如果家长发现小儿有上述异常现象,就应怀疑孩子肚里有虫,去医院检查粪便内有无虫卵即可确诊,若有虫卵就应该进行驱虫治疗。彭医生建议:驱虫药最好在空腹状态或者晚上睡觉前服用,或于服药前一日给导泻剂,以清除肠道内的食物残渣,使驱虫药能与虫体充分接触。空腹时服用,药物在肠道内的浓度高,可以增强杀虫效果。此外,服用驱虫药后,应多吃一些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芹菜、韭菜、白菜、香蕉、苹果等,以利于虫体排出。

  驱虫药不宜常服。有的家长看自己的孩子身体瘦弱,吃东西不香,就给孩子吃驱虫药。一旦真打出几条虫子,便视为法宝,隔三岔五就给孩子吃两片。殊不知驱虫药和其他药物一样,常服或服用过量都会产生不良反应。提醒家长不要因孩子脸上长“虫斑”、“晚上咬牙齿”、经常“腹痛”等症状就自作主张给孩子服用驱虫药。实际上,感染寄生虫的“证据”,不一定都和肠虫有关。

  比如,面部“虫斑”是指出现在孩子脸上的一片或几片色素减退性、圆形或椭圆形斑片。民间认为此斑是孩子肚子里有蛔虫寄生的标志,故有“虫斑”之称。其实,“虫斑”是一种皮肤病,谓之单纯糠疹,缘于维生素缺乏。而晚上咬牙齿可能和晚餐过饱或临睡前吃东西有关,也不是“有虫”的标志。经常腹痛则原因更多,比如保暖不当引起的肠痉挛等。

  服药后不会立即排虫。有家长给孩子服药后,就急于检查粪便,若未发现虫体,便认为药效不佳或剂量不够。这种错误观念源于使用传统驱虫药。传统的驱虫药毒性较强,不宜在体内久留,因此与泻药组成复方制剂。这样,驱虫药将虫体麻痹后,借助泻药及肠蠕动将虫体迅速排到体外。而新型驱虫药的药理机制为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吸收,使虫体糖原耗竭,寄生虫无法生存和繁殖。所以,服药后还要耐心等上2天~3天,才能看到“战果”。

  两岁以下儿童慎服驱虫药。两岁以下的儿童,肝脏发育尚不完全,而大多数驱虫药中都含有影响肝功能的成分,服用后会造成孩子的肝功能损害,引起转氨酶升高和厌食症。如果必须服药,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且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两岁以下儿童防治肠道寄生虫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注意生活卫生,切断虫卵的来源。

  孕妇如需要驱虫,应遵医嘱,尽量避免服用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驱虫药,如左旋咪唑(驱虫速、驱钩蛔、肠虫净都含左旋咪唑)和甲苯咪唑(安乐士、驱虫康、一片灵都含甲苯咪唑),而应改服较为安全的丙氧咪唑。

下一篇4